5月6日下午2:30至4:00,文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之走进光电学院——古人谈疫:诗中的疾疫叙述活动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由文学院团委主办,由文学院团委青年志愿服务管理中心承办。17级钱湘蓉、吴凌云、杨紫燕三位同学担任主讲。
活动开始前,团委书记胡萱老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18新利体育 传统文化工作坊。18新利体育 传统文化工作坊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通过传统文化课堂等形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胡老师希望通过这次公益课堂的活动,文学院与光电学院的学生能增进交流,了解更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钱湘蓉同学讲述了古人对疾疫的理解。她指出古人早已认识到了疫病具有随时性。通过分析《与吴质书》和《说疫气》,她总结出古人认为疫病的原因是阴阳失和,亦或是政令不明鬼神降祸,即所谓的天人感应说。
随后,吴凌云同学根据史书记载列举了古人的各种抗疫措施。在药物治疗方面,《南山经》说九尾狐和讙有辟邪的作用,药王孙思邈则根据《肘后备急方》自制“屠苏酒”。至于中医,则有炙焫、月支熏香的方法。除此以外,在治理公共卫生和建设隔离场所方面,古人也颇有心得,值得后人借鉴。
杨紫燕同学又介绍了诗人的文学“抗疫”。中国古代“以诗驱疟”这一做法最早见于《太平御览》中吴猛授《三皇诗》治愈道士的典故。唐末神话志怪小说《树萱录》中所载杜子美相关轶事,虽不知其真假,但亦能体现出抗疫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到了现代,文学在抗疫方面仍然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冠肺炎期间,各国支援我国的物资上不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篇。杨同学总结道,“文学抗疫”不仅是文学创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情怀的具象化,更是文学作品本身纽带桥梁作用的体现。
最后,在《思汉江》这一歌曲声中,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此次活动在宣传历史疾疫知识的同时,也鼓舞了文学院和光电学院的同学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去参与现实中的抗疫工作。
图、文/陈璇 程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