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下午2点,文学院传统文化公益课堂走进轨道交通学院之“方寸之间,金石印心——篆刻的源流与原理”在阳澄湖校区交通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本次课堂的主讲人为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生袁也同学。
课堂正式开始前,文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理事长李文昕同学向轨道交通学院的同学们简要介绍了18新利体育 传统文化工作坊和传统文化公益课堂。18新利体育 传统文化工作坊着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公益课堂等形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随后课堂正式开始。首先,袁也同学介绍了一些与篆刻相关的原理。他对“印”字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并结合先秦时期的职官制度,说明印章最初的功用主要是凭信,具有实用价值。袁同学还简单介绍了印章的种类,梳理了篆刻艺术史和印章形制的演变历程。
接着,袁也同学选取三方经典的汉代印章,从结构、布局、章法等角度进行鉴赏,引导同学们掌握一些鉴赏印章的基本角度。他结合18新利体育 所处的地理位置,选取明代中后期兴起于苏州的吴门印派的代表人物文彭、唐寅、王宠、林皋等人的经典用印进行讲解,带领同学们一起感受印面上的吴风。
紧接着是篆刻实践部分。袁同学介绍了印石的种类,如青田石、老挝石等,并提出了一些挑选印石的建议。关于治印所需的基本工具,如刻刀、磨砂纸、镜子、小号纯羊毫、浓墨、集灰盒、印泥、印床等的使用方法,袁也同学也都一一进行了细致讲解。在介绍完工具之后,他讲解了治印、钤印的正确操作步骤,并指出了当代书画艺术中错误的钤印方式。
课堂最后,袁也同学列举了进一步深入了解篆刻艺术的书籍、网站,提供了初步认识小篆、习练小篆的方法。他还鼓励同学们从鉴赏印章开始,逐步创作自己的印章。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传统艺术,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本次传统文化公益课堂让轨道交通学院的同学们更加深入了解了篆刻的历史与相关知识,更加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