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苏州、读赏世界”文学院第十二届读书节系列
之“刘邦形象矮化之迷”讲座
3月31日下午2点,于独墅湖图书馆C305报告厅,“书香苏州、读赏世界”文学院第十二届读书节系列之《刘邦形象矮化之迷》讲座在此举行。本场讲座由18新利体育
文学院学生会和苏州独墅湖图书馆联合主办,苏州工业园区第三中学高级教师陈兴才老师担任主讲嘉宾。
千百年来,刘邦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偏低偏矮偏丑,即使不算反面,也称不上高大。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司马迁造就的,还是后人误解了司马迁?项羽的英雄形象又是怎样被放大的?易中天教授对刘邦的解读有哪些是正读?又有哪些是他个性化的轻率的发挥?围绕着刘邦的人物评价,折射出中华传统中什么样的衡人观念?这种观念是精华还是糟粕?在历史人文的传播过程中,中学教师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刘邦形象矮化之迷》从史料和情理中寻找答案。
陈老师首先说道,他今天讲的不是历史,而是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而一个人的形象的确立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人本身;二是众人对他的评价。众所周知的汉高祖刘邦未必是真实的,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多是“小人”、“混混”、“流氓”,人们称赞最多就是唐宗宋祖,而非无赖刘邦。但是陈老师认为刘邦的形象围绕着层层迷雾,并且质疑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文字是否真的在贬低刘邦。
陈老师认为解决问题光靠史料是古板教条的行为,不能真正地说明问题。而光靠情理则不理智,须得两者结合,才能深刻体会。因此,他向大家推荐了“裸读”。所谓“裸读”,就是在读书时没有任何先前见解和评注的协助,直接体验。陈老师曾经在教高一学生历史的时候,给过他们一份没有任何批注的材料,让他们在旁边写些评语。没有了传统说法的束缚,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众多人眼中的无赖刘邦,在当时学生的眼里也能成为胸怀天下的君主。
《史记》中描述刘邦不能治产业,众人认为他不学无术,无赖,而陈老师认为他胸怀天下;刘邦在朝堂上戏弄自己的老父,别人认为他粗俗鄙陋,陈老师却觉得他是真性情;项羽要煮食刘邦的父亲,刘邦想要分一杯羹,大家认为他六亲不认,残酷寡情,陈老师却觉得他遇事镇定机智。史料面前,陈老师有他的一番见解,认为传统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失之偏颇,并揭示人们衡量人时不公正不客观的心理。鉴于此,陈老师支持裸读,裸读的人往往能直接体验,虽不确切,但是来自真读,见解不俗;传统说法理解有源头,考据有力,但往往是同袭相传,轻信成分较多。所以陈老师建议大家裸读,增强自身的感觉能力,不要偏听偏信,有自己的想法最为可贵。
陈老师曾在高中生中间做过“刘邦是不是圣君”的辩论,态度有二,部分学生认为刘邦是圣君,理由有三:刘邦具有帝王的大节,比如从谏如流、机智从容、真性情等;所谓刘邦“万恶”形象,乃常人表现,不足为奇,更不足为罪;反方观点中的“圣君”其实是“伪神君”。陈老师揭示中国人衡量人的一个历来习惯:圣君不应该有生活化的细节,甚至是世俗人生都不应该存在。他通过这一例子想要证明刘邦并非世人所知的那般,而应是一个更高大的形象。
通过《史记》中的记录,陈老师细究司马迁笔下真实的刘邦,在他的讲述下刘邦是不拘礼节,仁而爱人,性情豁达的人,而非傲慢无礼,粗俗没有修养的人。对于使刘邦背负最大恶名的杀功臣――韩信一事,陈老师否定了他人对刘邦原有评价: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在陈老师看来,韩信与刘邦很多事上并没有默契,他们本身只是统一战线,而非兄弟。韩信的死是封建政治体制的产物和韩信个人性格的悲剧,与刘邦的德行无关。这引起了更多人的怀疑和重新思考,这一口碑不好的历史人物应该得到更公正的评价和审视。
刘邦与项羽的对比,是真英雄与非英雄的对比,刘邦是大节不缺,有着真实平民习气的人,而项羽是大德处处缺,有着妇人之仁。陈老师根据史料概括得出:司马迁的意图是赞扬刘邦,认为刘邦这样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而项羽再勇猛,不以苍生为念,也没什么作为。
在陈老师看来,司马迁写刘邦的目的是“揭露、批判、讽刺”的这种说法有无稽之嫌。传统衡人观、作文观:如果写的是好人,则不应该有普通人的缺点和性情,写了普通人的缺点和性情,则不是好人,司马迁既然写了刘邦上不了台面的事,那么刘邦必不是好人。但是司马迁的写作思想是不虚美,不隐恶,其写作动机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实事求是是他的根本精神,批判之论则有待考证。
有人觉得刘邦性格复杂,陈老师认为这正是体现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伟大创作思想,何况哪个杰出人物性格不复杂?易中天评价刘邦是优点很多的,但是其中说刘邦是出生虽差运气好,兵力虽弱胆子大,水平虽差悟性高。陈老师不置一词,但是认为用俗套的眼光去看,是人类的通病。回望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人们更多的是矮化刘邦,很难听到为其大喊不公的豪言壮语,而是人云亦云,这是为何?据陈老师分析,原因有四:其一是“尊者讳”的思想和“衡人观”在作怪;其二是人们对《史记》中的言词文句的简单理解造成误传;其三是传播者的选择性兴趣取向,就如今天的“八卦”和喜欢窥私一样;最后是阶级性的嫉妒心理。对此陈老师希望大家从史料与情理中细细体会,不要人云亦云,否则将是不利于文化传承。
最后,陈老师建议大家,要有主见的去解读经典,贴近文本,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阅读修养,帮助我们正确地丰富传承经典,运用正确的衡人观念来评说历史人物,避免对现实中的人物简单地贴标签。
讲座接近尾声,同学们积极互动,陈老师耐心地做出了解答。此次的演讲有声有色,使大家受益匪浅,学到了更多读书的要义和精神,此次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在大家的一片掌声中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