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团学工作  新闻动态

棒槌花边,齐鲁之行

发布日期:2012-07-15

山东新闻网讯(记者马立瑜 实习生 刘春玉)服饰文化遗产深藏于民间,是一个古老民族生命的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断深入当中,人们的视野从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逐渐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虽然近两年社会上也在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目前广大人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非常缺乏。

棒槌花边是淄博市著名的服饰文化遗产,在20世纪50—80年代曾经非常兴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赚钱渠道的增多,织工获利相对较少,家家户户织花边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仅剩为数不多的中老年妇女还在编织,从事花边的厂家在20世纪90年代也已经破产,目前仅剩几家企业勉强支撑,亟待保护与传承。

点击浏览下一页

 

7月3日,我们联系到了临淄区文化局邵书记,在对她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临淄区棒槌花边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七八十年代发展到顶峰,但由于此种技艺十分繁琐,一位织工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织出很小一片,而一些大件的织品则需要很多人合作完成。这就导致了织工工资十分微薄,并且随着物价的上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转行。目前这种花边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各国,一般用于婚礼等礼仪场合或者作为礼品,是一种文化传统。欧美各国对于棒槌花边的需要还是十分多的,但是由于近几年欧洲经济危机的冲击,他们并没有提高花边的价格,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花边传承人的减少。

点击浏览下一页

 

在邵书记的介绍下,我们来到了一个小作坊,亲自参观了花边的制作流程,在民间传承人李老师的亲身示范下,队员们还亲自体验了一下这种工艺的制作。据李老师介绍,目前临淄区还在做这种花边贸易的厂家仅剩一到两家,很多织工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而当记者问及为何她一直对花边技艺不离不弃,李老师只是说“我已经做了二十几年了”。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和启示,为国家服饰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一分贡献,更将有助于纺织服装专业的大学生了解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同时,作为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增进对黄河三角洲服饰文化遗产的认识,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