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锦云:医生要有割股之心

发布时间:2019-11-26浏览次数:26


1124日,央视《面对面》专访了我国儿童呼吸领域著名专家、苏大附属儿童医院盛锦云教授。



 如今,85岁高龄的盛锦云教授还坚守在门诊一线,被称为最美医生奶奶

 

 

前不久,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她获得了第七届中国儿科成就医师称号。该奖项由中华医学会设立,是儿科医师最高奖项,本年度全国仅12人获此殊荣。


盛锦云教授(左一)在门诊一线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盛锦云一家以前住在博习医院的一个分院(诊所)附近,经常看医生护士给病人打针、治疗,所以小时候做游戏就学做医生。我父母从小就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医生,就有饭吃。父母从小引导我做医生。从小父母的引导,以及在诊所里耳闻目染的熏陶,促使她从小就有学医的志向。

 

1954年盛锦云参加高考,当时能上高中的人不是很多,录取的比率是1/60,考试7门科目,盛锦云不负众望,成绩在680分以上。盛妈妈买了一份《申报》,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找到了盛锦云三个字。盛锦云考上了上海第一医学院。我想选内科或者妇产科。觉得妇产科有意思,孩子生下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妇产科医生。儿科是哑科,不好做,选择时心里有顾虑。当时苏联帮忙,儿科医学事业开始大规模发展,学校动员医学生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鼓励有意向的学生学习儿科专业。几经思虑,最终盛锦云报了名选择了儿科专业。

 

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


1959年毕业后,盛锦云因为成绩优异,被选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工作。那时候,医学生毕业以后,学校还要一直跟踪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包括临床看病、技能操作、讲课等方面。如果综合能力不行,还必须回炉三个月。我非常幸运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年轻的时候学校、单位一直培养我,督促我。有了些年纪,遇到改革开放这么好的一个环境!盛锦云感叹。


盛锦云教授为病儿检查

 

70年代,盛锦云和医学科学院的同事随着时代的潮流,去了甘肃。30多位同事放在一个地方,大家相对比较集中。当地非常缺水,所有用水都靠祁连山的雪水,每年都要为争抢水而打架死人。盛锦云说,那里的老乡一辈子只有三碗水,一碗是刚出生的沐浴,第二碗是出嫁的人用一碗水湿头,第三碗是离开人世的时候擦洗一下。平时客人来了根本不会泡茶,就舀一碗面汤当做茶水。他们团队里一位同志是搞地质的,所以通过钻探能找到地下水,喝水不成问题,但是生活条件和在北京的时候差距太大了。

 

到了甘肃之后,曾遇到一位种瓜的农民大吐血,血色素只有2克。在他们这个驻点上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当时没有电力供应。但是如果走到县里有电灯的地方手术需要4-5个小时,病人肯定就死在路上了。30多人群策群力,商量由妇产科医生主刀,其他人协助;盛锦云的爱人负责发电,组织几个人一起踩自行车发电,点亮了灯泡。当时也没有血型检查,并不知道老乡是什么血型,但是医学科学院的人知道自己血型的,于是ABABO型血的代表各自和老乡滴血配型,发现老乡是B型,所以盛锦云立马卷起袖子给老乡输了200ml

 

周围的乡亲看到了,都啧啧地夸口称赞,赞叹这一帮人是天上派来的神仙,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200ml输完,老乡能轻声呻吟了:救救我。看到老乡的求生欲望,大家都觉得责任重大,人命关天。一边继续换人抽血、输血,一边开始手术,最终四个医生共献了800ml血。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技术,妇产科医生只能大着胆,一刀切下去,根本不分皮层、肌肉层、筋膜层。因为老乡失血过多,外周血循环很差,切口基本不流血。找到出血点,结扎胃上小动脉,赶紧关腹,又是一层缝合。人暂时是救活了,但是也不知道伤口能不能愈合,特别是切口会不会裂开,不敢拆线。大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每天拆一针,没想到老农恢复得很顺利。康复后到处宣扬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老百姓交口相传我们的事迹,身边的乡亲对我们越来越信任、尊敬,我们一帮人总算在那里站住了脚。盛锦云回忆。


做医生要有割股之心


1979年,盛锦云返苏工作,她选择了18新利体育 附属儿童医院。她说,做儿科医生担子很重,很辛苦,经常会受点委屈。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治疗儿童哮喘的GINA方案,1995正式推广。当时大众对哮喘的知晓率不高,哮喘的治疗很不规范,哮喘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做了半辈子儿童呼吸科医生,知道这个方案对儿童的哮喘治疗将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接下来的二十余年,盛锦云一直在为儿童的哮喘规范化治疗奔波,除了临床工作,还要培训医生,给家长做科普,因此在界内有北陈南盛(北有陈育智南有盛锦云)的美誉,两位都是儿童哮喘学界的泰斗。


盛锦云教授在哮喘儿童运动会义诊

 

要改变家长的理念,也要在医生中科普,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想到这个就是很焦虑,甚至睡不着。看到家长乱用抗生素,老太太有的时候会发火。但是仔细想想,自己还是有责任,没有做好解释工作、科普工作。所以后来组织学习班,把家长聚在一起做科普宣传。为什么哮喘要吸药、脱敏和不用抗生素等这些内容,培训医生、培训护士、培训家长,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这是一项啃骨头的工作。她也希望媒体能多做科普的报道。

 

盛锦云粗略估算,她每个月诊治400个患儿,一年大概3000个新病人,至今大约治疗了3万哮喘的病人。对于刚获得的儿科终身成就医师,她坦言内心很欣慰,但是也感叹上了年纪时间不多。欣慰的是现在呼吸科的队伍很好,医院有一大批的骨干,他们都能挑起重担。


盛锦云教授做儿童哮喘与儿童肥胖健康讲座

 

曾经有民营医院聘她做主任,给予月薪50万元,配房配车配保姆。她断然拒绝了,她觉得医生更多的责任在于为社会大众服务。

 

你要存割股之心,把肉割下来,病人会好,你愿意割,才能做医生。盛锦云,一辈子坚守初心,不畏浮云,不图名利。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盛锦云做了医生,成了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