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成果

国重室史海斌教授课题组在体蛋白质次磺酸标记及长滞留成像的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0-05-04来源: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点击:1442

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史海斌教授课题组在体蛋白质次磺酸标记及长滞留成像的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Sulfenic Acid-Mediated on-Site-Specific Immobilization of Mitochondrial-Targeted NIR Fluorescent Probe for Prolonged Tumor Imaging为题于426日在线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杂志上Analytical Chemistry,2020,10.1021/acs.analchem.9b05855)。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nalchem.9b05855

与传统的有机染料相比,近红外染料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较低的生物毒性和可塑的分子结构等优点,然而当前大多数近红外肿瘤小分子探针存在易被生物体快速代谢排出,体内滞留时间过短,导致肿瘤的成像灵敏度

高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肿瘤的长时间动态实时成像效果。因此,设计研发能够长时间滞留在肿瘤病灶区域并能对肿瘤进行动态实时灵敏性监测的新型近红外小分子探针,对实现肿瘤的灵敏性诊断与动态示踪意义重大。

1.11次磺酸介导固定线粒体靶向探针延长肿瘤成像的示意图

在最新研究进展中,史海斌教授课题组策略性地设计与合成了一种新型H2O2介导交联型近红外分子探针DATC,并对在体肿瘤内的蛋白质次磺酸进行有效的标记及长时间的荧光成像。该探针不仅在活体肿瘤部位对线粒体表现出良好的靶向性,还成功标记其内部的蛋白质次磺酸。在内源过氧化氢的作用下,探针选择性地同蛋白质次磺酸锚定在一起提高其在肿瘤病灶部位的积聚量与滞留时间,进而增强活体肿瘤的荧光成像效果,为开展肿瘤的灵敏性诊断与高效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论文第一作者高银佳为18新利体育 硕士研究生,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史海斌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18新利体育 为该论文第一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及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的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