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成果

国重室史海斌教授团队在近红外II区肿瘤诊疗一体化探针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

时间:2022-03-28来源: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点击:1399

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史海斌教授团队在近红外II区肿瘤诊疗一体化探针的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Building multipurpose nano-toolkit by rationally decorating NIR-II fluorophore to meet the needs of tum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为题于3月23日在线发表在国内知名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clet.2022.03.023

 恶性肿瘤仍然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的精准诊治目前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研发新型有效的肿瘤诊疗技术迫在眉睫。吲哚菁绿ICG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一种有机近红外染料,但其光稳定性不好、肿瘤特异性差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近红外II区成像(NIR-II,1000-1700 nm)由于具有侵入性小、组织穿透深、荧光背景低、信噪比和时空分辨率高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应用领域实现了厘米级深度生物体解剖学特征的可视化。因此,发展新型高效的近红外二区肿瘤诊疗一体化探针对于实现癌症的精确诊治意义重大。

图 多功能肿瘤近红外II区探针的化学设计及在活体肿瘤成像与治疗中的应用

在最新的研究进展中,史海斌教授课题组创新性设计并构建了三种新型花菁类近红外二区荧光探针,用于胃癌的近红外二区/光声双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研究。该探针由三部分组成,即七甲基花菁NIR-II荧光基团Q3,肿瘤靶向环状cRGD多肽和三个不同长度的PEG(n=520122)。由于PEG聚合物能够减少血小板聚集,PEG的引入不仅可以改善探针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以及纳米聚集形态,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调控探针的近红外II区成像量子产率以及光声/光热效应。体内外实验发现,探针QR-2PEG5000具有最强的NIR-II成像能力,而QR-2PEG321则具有最优的光声成像及光热性能。该研究成功发展了一个多用途的近红外二区纳米工具包,为开展活体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

本论文第一作者为18新利体育 2019级硕士研究生崔超翔,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史海斌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18新利体育 为该论文第一单位。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及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的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