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东吴史学之源,传东吴学人之光
——记社会学院青年海归学者专题讲座
2020年11月25日14时,社会学院青年海归学者专题讲座于独墅湖校区二期的1005-5448社会学院学术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到18新利体育 历史学系王晗老师分享主题为《让历史在中国成为一门专业:晚清民国时期东吴大学历史学的发展历程研究》的讲座,社会学院学工办主任、19级20级辅导员马竞飞出席本次活动。社会学院2019级、2020级历史学(师范)专业全体本科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首先,王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报告所涉及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东吴大学史料选辑》、上海档案馆收藏档案、《万国公报》、《申报》、《寰球中国学生会周刊》、《老少年》、《东吴校闻》、《东吴六志》和《青峰学记——柴德赓教授纪念文集》等。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王晗老师提出三个学术问题:1、东吴大学办学时期有没有历史学课程?有没有历史学科?有没有历史学系?2、东吴大学办学时期历史学(以下称东吴史学)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3、为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院系调整中无法看到东吴史学的独立存在?
围绕上述问题,王晗老师主要在历史叙事的脉络下,对东吴大学的办学历史、特定时代政治社会经济之变迁以及东吴学人维系东吴史学的努力等方面进行关注。王老师认为,从东吴大学的历史学发展轨迹来看,东吴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大书院”并立时期。在此阶段,《历史》(本国史)、《世界史》和《自然史》等课程的开设,为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更换视角审视本国历史、更新知识结构学习西方历史和追根溯源掌握自然科学的机会。同时,围绕教会办学的需要而开设的《圣经历史》、《圣经旧约史》、《教会史》和《希腊史》等相关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进而扩大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20世纪初叶,伴随着清政府推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废除科举制度和兴建新式学堂等新型教育制度,东吴大学开始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举措来促成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东吴史学相关课程的开设在整体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比重,但这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为配合教会大学宗教课程的有效开展。这种局面伴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民国新纪元的开始而有所改变。
随后,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分析,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教会大学先后经历了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在这样的运动影响下,教会大学依照南京国民政府颁行的条理进行合法注册,接受政府当局的监督和管理,此次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会大学的行政管理加大中国化的进程,而对于历史教育的影响则在于促成历史教育的专业化、中国化、世俗化发展。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行《大学组织法》,将大学分为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等学院,各学院再分若干系,遵照政府当局的教育组织及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同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大学规程》,对各学院所分学系和学程设置做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历史学系划归文学院。这在某种意义上促成历史学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东吴大学在政府当局的要求建立了历史学系等系科。因此,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的成立时间应当在1929年12月至1930年秋季招生之间,这与东吴大学校刊《老少年》登载的1930年历史学系招生情况在时间上相吻合,同时也和张梦白的回忆性文章相一致。
最后,王老师认为,在1937年至1949年,我国处于全民族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此期间,社会环境紊乱、经济状况持续衰退,国内高校教育发展颇受影响。东吴大学先后经历了“转徙上海顽强支撑、受敌蹂躏后被迫停顿、远迁内地以图生存和归还故里艰难复校”四个阶段,在此期间,东吴史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都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削弱。伴随着大量教员的离职,历史学系日渐萎缩,东吴史学陷于停顿状态,至新中国成立前仅存两位教员从事《西洋史》等公共课程的教学。
王晗老师最后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晚清民国时期东吴大学史学专业的成长史,反映了同时期中国新史学体制化、学院派新史学兴起以及战乱中新史学艰难前行的历程。客观地讲,任何异质文化的交流都存在着相互之间冲突与融合、排拒与接纳,东吴大学史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只是教会大学遭遇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中国历经了多次反复的激烈碰撞乃至对抗之后,教会大学自身也存在着逐渐加强理解、吸收中国文化的倾向,东吴大学表现尤为突出。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以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立案注册为标志,沪江大学、东吴大学等教会大学最终选择了本土化、世俗化和知识化的发展道路,其结果就是宗教色彩的日益淡化与教育功能的逐渐彰显并占据优势地位。东吴大学历史学专业在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等诸多方面,都给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界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最后,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此次讲座,对大家有关在华教会学校历史的研究,尤其是东吴大学历史教育的整体发展面貌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这为当前高校历史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参考,相信在学术交流的碰撞中,师生们都能够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