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院吴德沛教授课题组项目喜获201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7-01-11浏览次数:587

 

 
 
 
    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为最高获奖者颁奖。苏大附一院血液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吴德沛教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由18新利体育 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18新利体育 共同完成的《恶性血液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德沛、薛永权、陈苏宁、肖志坚、陈子兴、仇惠英、唐晓文、韩悦、徐杨、阮长耿等十位血液学专家学者,历时22年,围绕白血病遗传学发病机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旧称白血病前期)的规范化诊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患者的关键技术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成果被推广至全国主要三甲医院及基层医院,显著提升了我国白血病及MDS的诊疗水平。
    吴德沛教授介绍,恶性血液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其中白血病发病率在世界和中国肿瘤发病率分别列第6位和第7位,并且年发病率呈现递增趋势,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位于第1位。
 
 
 
 
    科技创新之一:发现了白血病新的遗传学机制,揭示了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关键致病靶点;发现了两种白血病亚型,被纳入WHO白血病诊断标准。
    白血病的发生源于遗传学异常,苏大附一院血液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建立了白血病生物库,迄今保存了8万余份患者标本,并于198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基于R显带的高效遗传学诊断技术,发现并鉴定了42种新染色体异常,克隆出8种新融合基因、发现23种新的基因突变,为开展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率先建立的高效遗传学诊断技术,发现NUP98、RUNX1、LMO2 可形成新的致白血病融合基因并阐明其机制。揭示了白血病细胞分泌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9 破坏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关键致病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个研究机构将该发现应用于乳腺癌脑转移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果
    在研究中,苏大附一院血液病学专家不仅发现了白血病新的遗传学机制,还发现了两种白血病的新亚型,被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0)的白血病诊断标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一些患者虽然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远远低于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但是病程进展却非常迅速、死亡率很高,研究团队尝试着依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据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白血病的新亚型——寡克隆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这一新亚型被写入2001年和2008年WHO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药物乙双吗啉曾广泛用于治疗银屑病,血液科在临床中发现一批特异性染色体易位的白血病患者都有乙双吗啉的用药史,提出乙双吗啉可能通过相关机制作用于染色体特异性位点使其发生断裂易位进而导致白血病。据此提出白血病新亚型——伴特异性染色体易位的治疗相关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这一新亚型被写入2008年WHO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断标准,研究结果也被国家食药监总局采纳,于2002年临床禁用乙双吗啉。
    这些研究为提升精准诊断水平、实现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成果发表于Blood、Leukemia等本专业权威期刊,其中《关于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试验和临床研究》发表在国际专业权威期刊上,单篇最高他引达到373次,血液科也是在国际上最早采用这一治疗方式的先驱之一。
 
 
 
    科技创新之二:发现MDS新染色体亚型及其遗传学演化机制;揭示MDS发病相关遗传学异常及意义;建立MDS诊疗策略,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个MDS诊治指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可影响全系造血细胞的恶性疾病,也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白血病前期”,其疾病异质性大、发病机制不清,诊断治疗不规范,终末期转化为白血病,危害甚至大于白血病。经过苏大附一院血液科几代人的钻研,发现MDS新染色体亚型及其遗产学演化机制、MDS发病及进展相关遗传学异常及意义,建立了操作性强、易推广的MDS分子遗传学检测技术并应用于临床。为规范MDS诊断与治疗,编写了中国第一部MDS诊疗专家共识,将MDS规范化诊治技术推广到全国所有血液病治疗中心,提高了我国MDS诊治水平,也获得了国际血液学界的高度认可,被国际MDS基金会认证为卓越中心并获邀参加编写国际MDS专著。
    科技创新之三:创建单倍型供体与第三方脐血共移植的双重移植体系;干扰素-α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移植后复发新疗法和移植后并发症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显著提高了移植效率。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危白血病和MDS患者的唯一根治手段,移植后复发及移植相关并发症是影响移植疗效的关键。苏大附一院血液科在多年的临床研究基础上,创建了单倍型供体与第三方脐血共移植的双重移植体系,它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较单倍型供体移植分别提高17.1%和20.2%。干扰素-α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移植后复发新疗法和移植后并发症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应用于2300余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减少了移植复发及并发症相关死亡率,总生存率较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同类患者提高了11%。同时,创建安全有效的移植后并发症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苏大附一院是国内主要移植中心之一,2016年实施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591例,移植例数连续5年排名国内第二,5年总生存率58.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每年,数以千计的白血病患者从江浙地区、安徽山东甚至陕西福建等地赶到苏州,向苏大附一院血液科“求救”。“每个在生死边缘的患者都带着一家人的殷切盼望而来,他们那份沉甸甸的期盼和重托,敦促着我们不断深入探索钻研,加快脚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方案,来挽救这些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吴德沛教授说。
    此次申报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只是部分展示了苏大附一院血液科22年来的研究成果。22年,不过是苏州血液病学研究历程中的一段缩影,其背后,是苏州血液学专家学者的毕生钻研和心血积累。项目主要完成人都是血液学专家,其创新技术无疑代表了中国恶性血液肿瘤诊疗的先进水平。
 
 
 
    18新利体育 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病学科创立于1963年,是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 年成立江苏省血液研究所,2002及2007年两次入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血液研究所所长阮长耿教授的带领下,血液病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较好的声誉,连续5年在复旦医管所最佳专科排名位于全国前4位。阮长耿院士、吴德沛教授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主委和侯任主委,为全国血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苏大附一院血液科诊治水平不断提高,诊疗硬件水平也不断提升,百级层流净化病房46个,规划建立了全国首个血液科专科重症监护病房。建立了出凝血疾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红细胞疾病、骨髓瘤及淋巴瘤等亚专科方向和技术团队。以血栓与止血、白血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攻方向,在国内外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移植数量不断攀升,至今已成功开展2900余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规模及移植疗效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团队还获得了国际骨髓移植的最高奖项——第三届圣安东尼-EBMT成就奖,提升了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国际影响力。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也是全国血液病学的重要培养基地,除了西藏,全国各个省市的血液学医生都到血液科这里来学习过, 为全国培养了80%以上的血液病细胞遗传学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