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暨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成立大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2-12-06浏览次数:830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传承和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建立建成遗产保护研究国际合作网络,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的建议下,经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积极倡议,近30所海内外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下文简称联合体)。联合体将致力于凝聚高校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研讨建成遗产保护创新理念、方法和体制机制,开展多样化、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服务国家政策需要,形成良好科研生态,推动形成我国乃至全世界建成遗产保护研究浓厚氛围和气候。

123-4日,由18新利体育 中国-葡萄牙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办,18新利体育 金螳螂建筑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研究生院承办的“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暨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成立大会”顺利举行。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为方便海外学者精准捕捉会议讯息,会场提供中英同声传译服务,实时收看人数近6000人。来自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葡萄牙埃武拉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建筑18新利备用网站 院、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德国被动房研究所等政府机关、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多名专家应邀作主题演讲和学术交流。

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孝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葡萄牙埃武拉大学教授、“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外负责人António Candeias,18新利体育 金螳螂建筑学院院长、联合实验室主任吴永发,金螳螂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凤出席大会开幕式。开幕式由金螳螂建筑学院副院长、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吴尧主持。

李孝峰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成立“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实践。他表示,18新利体育 秉持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端的历史使命,以工科为基础,以建筑为主导,以设计为特色,匠心筑品、兴贤育才,聚力打造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的一流建筑学院。2020年,18新利体育 同澳门城市大学、葡萄牙埃武拉大学联合发起的中-葡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在加强区域合作交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方面,持续产生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及社会感召力。希望借助“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的成立,联合实验室平台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携手成员单位助力我国乃至全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希望通过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为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贡献新智慧。

常青在致辞中对国际会议的召开和联合体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建成遗产保护和历史环境再生已成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触媒和驱动力,联合实验室召开此次学术盛会,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为相关领域学术传播和科研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同时,相信通过“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这一开放式学术平台的建立,能更好地发挥联合实验室纽带与联网作用,深化国内外校际及行业合作,扩大公众影响力,将之推向该领域国际前沿,达到更高的专业研究境界。

António Candeias在致辞中表示,联合实验室作为中葡两国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合作平台,在促进两国科研与教育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成立“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是集聚高校及社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推动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良好条件和有利环境的有益尝试。葡萄牙埃武拉大学HERCULES实验室将全力支持联合体发展,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此次国际会议上畅所欲言,为促进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会上,李孝峰和陈国凤为“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揭牌。会议现场发布了“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首批成员单位名单。

吴永发表示,联合实验室是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最高级别平台,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科学领域的“一带一路”实验室。希望借助联合体成立的契机,在实验室和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凝聚更大共识,形成更大合力,为推动全球视野下建成遗产保护研究长足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希望此次国际会议能够全面展示世界力量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就,通过交流与对话,分享建筑遗产保护案例、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实现全球建筑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会议共分为主旨报告、平行论坛、国际研究生论坛三个环节。

主旨论坛由吴尧主持,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葡萄牙埃武拉大学、东南大学、德国被动房研究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五位特邀专家作主题报告,重点研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相关杰出研究论文,为遗产保护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教席、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建筑系系主任何培斌从建筑环境的循环性出发,探讨了建筑遗产的永续保育问题,António Candeias分享了埃武拉大学Hercules实验室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与策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董卫教授剖析了遗产保护实验室在城乡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与任务,德国被动房研究所所长、欧盟CEPHEUC项目首席科学家Wolfgang Feist以提高既有建筑能效为议题,解析了德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特聘教授钱塘、中华建设管理研究会创会主席申立银立足生活视角,对低碳城市建设路径提出了可能设想。

下午举行的三个平行论坛中,来自海内外多个高校院所、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遗产保护研究方法与技术”分论坛由18新利体育 金螳螂建筑学院历史建筑与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中国名城》苏大编辑部主任陈曦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态遗产与可持续发展教席主持人,复旦大学杜晓帆教授从环塔里木盆地佛教遗址的现状及保护路径,提出了边境遗产的概念;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刘临安讨论澳门文化遗产的类型,指出记忆符号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戴仕炳教授剖析了材料病理及面层修复的新进展;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麦贤敏教授探讨了德格印经院的建筑空间与环境适应性的表征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王金平教授探讨山西省平定县集中连片保护的模式;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毓秀青年学者计划”博士后研究员赵潇欣介绍了金陵大学文怀恩旧居修缮保护研究。

城市碳中和及零碳建筑”分论坛由中组部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入选者沈景华教授,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绿色建筑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捷副教授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小玲阐述了绿色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与优势;德国被动房研究所PHI代表、上海北拱被动房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陈守恭分享了18新利体育 碳中和建筑(被动房)改造示范工程并介绍了当前被动房技术的推广应用;吾方建筑科技联合创始人赵星以浙江AONI DE HAUS改造方案为例,讲解了冬冷夏热地区自然村落环境下的室内温度控制方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高伟俊展示了日本的生态城居建设并分享了其对中国城居建设的启示;在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武涌授意下,协会副会长秘书谢骆乐代为介绍了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研究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标准体系对比与启示;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李峥嵘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建筑环控技术的应对策略与重大挑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林波荣教授分享了在双碳转型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下,探索绿色建筑设计和智慧运维的方法与路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18新利备用网站 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分享了零碳建筑技术路径与实践,指出零碳建筑是我国落实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和重要途径。讨论环节邀请了德国被动房研究所所长Wolfgang Feist、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江苏省住建厅绿色建筑与科技处二级调研员蒋谦与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城市碳中和及零碳建筑的感想。

文化景观保护与城乡可持续发展”分论坛由特聘教授张一新主持。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终身教授、美国人类生态科学院院士李百炼分享了以文化为根基、以国际为视野、以创新为动力的太和智慧生态都市及田园设计的生态构建思想;香港城市大学张晓玲教授基于可持续发展科学,指出城市发展和在城乡转型过程中的理论溯源思路;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吕伟生教授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介绍了以促进循环城市和低碳的建设为目的的建筑废料跨区域贸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聘副教授刘海龙从水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视野和水文化遗产研究的地方行动两个角度,介绍了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项目研究;18新利体育 驻校学者、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刘滨谊教授以景观感应协调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讲述了绿水青山启迪人类认识人与自然的多个案例;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左剑教授以太阳能发电板废弃物管理为题,展示了澳大利亚太阳能产业废弃物处理的政策与进程;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郭巍展示了中国传统灌区类型结构、浙江松阳盆地系列灌区研究和目前灌区保护更新的设计研究;葡萄牙埃武拉大学客座研究员Ana Mendes介绍了欧洲文化遗产修复的框架和新地平线欧洲项目。

为促进全国各高校优秀研究生交流分享建筑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大会还特设了研究生国际学术创新论坛,来自18新利体育 、葡萄牙埃武拉大学和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等高校的多位研究生分别作了报告交流。

本次会议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充分展示了遗产保护研究方法与技术、城市碳中和及零碳建筑、文化景观保护与城乡可持续发展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科研成果、工业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推动我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国际建成遗产保护联合体的成立也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合作交流,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