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苏州·全景金鸡湖》2018.12.20
2018年12月20日,《现代苏州·全景金鸡湖》刊登对18新利体育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方世南教授的采访。方世南教授站在苏州、全国和世界的角度看苏州,讲述了苏州的现代传奇。
解码,续写2500多年的现代传奇
方世南
苏州城东,高耸入云的苏州国际金融中心经过几千个日夜的等待,终于封顶。这个高达450米的“庞然大物”,刷新的是这座历史名城2500余年来的天际线,同样,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古韵今风的苏州,不仅仅是一座江南水乡之城,她早已做好了在改革开放中继续领跑的准备。
再回首40年历程,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潮起南粤大地,并迅速在江南一带及全国全面展开。旧时苏州,着重保护古城风貌,时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发展的步伐开始西移,九十年代,历史的机遇下,城市东面,苏州工业园区“破壳而出”。
尔后二十多年,千年古城宛如新生。时光飞逝,今天的苏州已实现蜕变,涅槃而生。站在苏州看苏州,是沧海桑田的巨变;站在全国看苏州,是快速发展的典范;站在世界看苏州,是谱写了一段最靓丽的现代传奇。
岁月如歌 从讲好小城故事到谱写大城传奇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新利体育 东吴智库首席专家、18新利体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方世南认为,改革开放40年对苏州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城市变迁,都实现了“大手笔、大文章、大格局和大发展”的改变。
苏州人是清楚的,彼时自己口中的苏州不过是护城河围着的一个区域,我们骄傲这座古城即使历经沧桑变迁,也基本能够保持着原来的城址、规模和布局,并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生活于此的人们。特别是在1981年和1982年,苏州还被国务院先后确定为风景游览城市和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
与“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同时到来的,还有席卷全国的改革开放之风,这让苏州不得不面对发展的问题和难题。精致的古城拥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价值,但面对发展的内生力和空间需求,又要何去何从呢?
苏州人向来是聪明的,既然不能破坏这座千年古城,何不另起炉灶呢?这样既能保护旧时风貌,又不会制约了城市发展。于是,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在苏州古城以西开辟一个26.5平方公里的新区,迁移一部分人到那儿去开发建设。
不过,新区的发展延伸到狮山桥以西也是后来的事情,但从落子城西开始,苏州也迈出了从“小苏州”向“大城时代”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节点发生在1994年,那一年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决定展开合作,在苏州市区的东部打造一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取名“苏州工业园区”。加上张家港、昆山、吴江等地的快速发展,沧海桑田四十年,苏州从以古城弹丸之地为中心,逐步向东西南北扩展,形成了现代苏州的大城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苏州大交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确实大城的路径离不开交通与路网建设的支撑与发展。今年8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对《苏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8-2023年)》作出批复,同意建设6号线、7号线、8号线及S1号线等4个项目,这也是苏州“四横三纵两联”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世南认为,便利的交通,加强了苏州与周边城市的关联,彼此主动的对接有利于增加投资强度、减少区划分割、缩短物流距离,从而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别是加强与上海紧密的联系,可以让苏州更好地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中去。
除此之外,这几十年间,苏州的人口也史无前例地突破了1000万,这其中约一半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另一半则是“新苏州人”,彼此平衡且能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全国其他地方都不多见。在方世南看来,这样的“人和”也更好地推动了苏州经济、精神文明、社会治理等全方位的发展与前进。
如此蝶变 从“借鉴学习”走向“范本推广”
40年筚路蓝缕,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探索,与中央改革开放的理念不谋而合,让苏州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军,其中“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更是成为苏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法宝”。
事实上,与首批先行者相比,苏州工业园区的启动晚了十年,却创造了跨越赶超、后来居上的发展奇迹。
时间闪回到1994年。彼时,国家规划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设已经如火如荼,浦东开发的号角也已嘹亮吹响。就算在苏州,“自力更生”的昆山开发区也以骄人的发展实力跻身国家级开发区序列,这时的园区,真的只能算是“小兄弟”。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型项目,从“诞生”之日起,园区就承载着太多期待。当然,园区也用24年的实践证明,自己没有辜负这份期望。如今,金鸡湖从养鱼塘变成了“经济湖”,独墅湖畔知名高校林立,到处可闻朗朗读书声,科技“小巨人”们慢慢成长为知名企业,阳澄湖畔则在一片农田中建起了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包括华谊兄弟在内的一批高端精品项目悉数落地,给人们以精神文化养生。
在园区快速发展中,开放一直是其底色。“在苏州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园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过去二十多年间,园区积极主动吸纳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学习国外高新产业发展、以及现代化中的成功经验,为苏州对外开放开辟了一个窗口,不仅发展了自身,也辐射到了全市各个地方。”
前期的开发建设中,园区更多是通过开放促进改革,推动经济发展。2015年园区提出 “双向开放”,不再是纯粹地借鉴学习,而是承担着“走出去”的责任,要将“园区经验”辐射到更多地方。
方世南将园区的发展定义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乖乖地做好“学生”,认真吸纳、借鉴新加坡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第二阶段是慢慢转变“学生”角色,开始向“老师”看齐;第三阶段则是有勇气、有胆量在学习借鉴基础上,扬长避短在某些方面超越“老师”,并将形成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向外辐射出去。
与此同时,方世南表示,“园区经验”另一个重要内核是从“输入型现代化”走向“辐射型现代化”。“‘输入型现代化’是改革开放之后,通过自主开放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现代化,‘辐射型现代化’是践行‘走出去’,将园区自主借鉴、自主创新、自主输出的国际发展理念在其他城市、或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结出硕果。”他告诉记者,如今园区已经实践了从“输入型现代化”走向“辐射型现代化”,下一步园区要更好地将两者有机融合,向世界展现园区发展形象。
时间轴上 回望是传奇,展望是王者
如果说“开放”是园区发展的底色,那么“创新”一定是其灵魂。
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计算所等“国字头”的大院大所,以及一批人工智能龙头企业纷纷落户园区,时下大热的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这片区域已经形成聚集之势;2006年,园区前瞻性地布局纳米产业,“十年磨一剑”成就了园区纳米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全球8个重点纳米产业区域中,园区也赫然在列;以信达生物为代表的一批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加速崛起,其背后是园区在生物医药产业厚积薄发的实力……
这些年,园区聚焦发展的三大新兴产业,每年在创新领域的各种投入超过20亿元,去年,三大新兴产业也都保持30%左右的快速增长。而与大院大所加快产学研合作,目的就是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实现开放和创新在更高水平上互动。
园区的创新热潮一直在升腾。来看一组数据,目前园区已集聚科技创新型企业4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0多家,形成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研发投入、科技成果“四个90%在企业”的良好局面。随着创新环境加速优化,高端人才正在加速集聚,形成强劲的发展潜力。这里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6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应该说,这些足以令园区在未来发展中,拥有强劲的竞争力。
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方世南认为,要想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园区要站在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上不断思考自身,不断补短补弱补缺。
“园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原来以引进吸收为主,如今则必须不断夯实自主性,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迅速的成果转换应用能力,并且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同时,园区还必须开展更深层次的开放,加强与发达国家间的合作,将自己调节到全球竞争平台,不断加强本土与全球的有机融合。
此去经年,走过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从模式复刻,走到了经验输出,成为全国开发区的成功样板之一。方世南坚信,未来园区的发展之路一定会更加宽广且坚实,“我相信,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以及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园区会做得更好,并在国际舞蹈上大展身手、大展宏图,为苏州创造出更加辉煌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