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第六届“对话苏州”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围绕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苏州目标定位与战略思考”这一重大课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期推送将18新利体育 中国特色城镇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方世南教授的发言内容摘录如下。
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考与建议
方世南
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文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九大关于到本世纪中叶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都突出了文化建设和实现文化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现代化。特别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苏州,文化现代化更有着特殊价值。文化是苏州的一个显著优势。现在各地都很重视文化,都注重“国际文化”。如上海提出要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深圳提出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杭州提出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中心”。苏州要把文化现代化作为整体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率先全面实现文化现代化,打造与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古今辉映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崇文重教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走向现代化国际文化名城的过程。
对此,我提出“两个传承”、“六个化”、“两个好”的十大建议。
第一,传承千年文脉,保护好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苏州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保护好和利用好这座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苏州文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切实扛起“做实做亮历史文化名城之核”的时代责任。
苏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今天都可以走向现代化。苏州是世界遗产典范城市(2018)、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丝绸之路的重要原发地、“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大运河文化的重点城市。在长三角,主要是吴文化、越文化和海派文化这三大文化体系,吴文化是最为丰厚的文化体系。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就是要保护好利用好千年古城。
我们专门就古城保护做过研究,发表了《古城保护需处理好几个关系》(辽宁日报2019年9月3日),中央媒体如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广泛转载。2019年11月15日澎湃新闻针对陕西神木在历史文物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大段地引用了我们这篇文章的观点。传承千年文脉,保护好苏州的文化名城,在这个方面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要通过导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建立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城市文化形象标识体系;要推动丰富遗产资源转为可读、可视、可感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数字化保护水平;要注重文旅商一体化,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和创意产品研发;要将苏州建设成为古城保护与创意文化综合发展的典范城市。
第二,传承文化基因,推动历史文化现代化。
苏州历史名人众多,历史文化基因非常丰厚,要推动这些历史文化基因走向现代化。就以实学思想家顾炎武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将顾炎武列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多次为顾炎武点赞。曾引用顾炎武“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之语谈论从政体会,发表《激浊扬清正字当头》一文。苏州在挖掘、研究、传播、利用、弘扬顾炎武思想上还应该做得更好,如:应成立国际性的顾炎武研究中心,创作好顾炎武的影视作品,要加强顾炎武实学思想和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文化产业特色化。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文化科技融合化,要促进文化与科技联姻,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出更多兼备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的新兴文化产品。
二是文化产业集群化,加强苏州特色文化产业园建设,形成苏州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苏州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是文化产品品牌化。要大力挖掘苏州文化和苏州元素的魅力,打造有影响力的苏州文化品牌。
四是文化消费多元化,要生产适销对路的多样性文化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力争到“十四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苏州GDP比重达7%左右;核心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1500家,文化企业主板上市企业总数力争翻一番,实现全国文化企业30强“零”的突破。使苏州进入全国文化产业强市第一方阵,成为长三角文化创意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中心城市、全国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城市、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传承创新核心城市。
第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
一是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形成以群众需求和社会效益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据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体系向国际通行标准靠拢,打造公共文化服务“苏州模式”升级版。
三是文化惠民服务长效化,以群众需求和保障其文化权益为导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农村和弱势群体、特殊人群的优先机制,完善立体、多维、开放、优质、普惠的文化惠民服务长效机制。
四是文化生活消费现代化,培育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五,生态文化现代化。
苏州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大力构建生态利益共同体、生态治理共同体、生态责任共同体和生态各项共同体,倡导生态治理中的利益协调、责任分担、资源整合和管理协同的理念。将着手于眼前应对当前生态危机和着眼于未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安全保障型和人口均衡型社会的长期目标衔接起来的战略性思维。
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横跨沪苏浙,毗邻淀山湖,位于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为66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包括金泽、朱家角、黎里、西塘和姚庄。
苏州应高度重视生态现代化,将其作为苏州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我们在对黎里调研基础上,在市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上发表了《关于打造“水乡明珠、生态黎里”的调研和思考》,得到了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石泰峰的重要批示。
第六,文化交流国际化。
苏州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新空间。
一是要政府推动与民间联动并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二是要大力发展文化贸易,创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是要鼓励向海外投资,建立跨国文化企业。
四是要扶持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
五是要大力支持建立国际性文化营销网络。目的是传播苏州声音、讲好苏州故事、拓宽合作渠道、铺就共赢之路。
第七,文化人才高端化。
2018年杭州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3347亿元,占GDP比重达24.8%;深圳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2621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苏州文化产业(统计口径比文创产业窄)增加值970亿元,占GDP比重5.22%。深圳文化跨越式发展,从昔日的“文化荒漠”到今天的文化高峰。深圳是全国最早提出“文化立市”的城市。理念:向物质要文明!2018年,深圳市财政对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投入1232.81亿元,占公共预算比例达37.52%。
人才是文化现代化的第一资源,苏州既没有全国知名高校形成文化人才培育效应,又没有全国行业领先的文化企业形成文化人才聚集效应,更缺乏通晓文创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的管理者。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原创作品数量不多。为此,应加大文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加大高层次紧缺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加大文化人才交流渠道畅通力度;加大文化人才国际化政策创新力度。
第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域化。
要大力践行新思想,弘扬“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提炼新时代苏州精神。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努力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苏州文化现代化的特色经验和模式。要大力宣传一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宣传一批坚持科学发展、勇立时代潮头的先进典型,宣传一批为民务实清廉的先进典型,宣传一批公民道德建设中凡人善举的先进典型。不断提振实现苏州文化现代化的“精气神”,再创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
第九,抓好文化菜篮子。
要认识到,没有苏州的文化现代化,就没有苏州的全面现代化;要像抢抓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历史机遇一样,抢抓苏州文化现代化的历史机遇;要像重视经济民生、经济权益一样重视文化民生和文化权益,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像注重经济开放和经济国际化一样,推动文化开放和文化国际化;像抓物质菜篮子一样抓好文化菜篮子,满足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文化现代化为灵魂和内核的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的人文苏州、品质苏州、和谐苏州、美丽苏州、幸福苏州。
第十,绘好文化现代化的蓝图。
力争在2025年基本实现文化现代化,到2035年全面实现文化现代化,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打造与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古今辉映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美丽宜居新苏州、干事创业新家园、幸福和谐新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