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洪: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的几点建议

《调研通报》2020年第14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苏州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各项部署要求,第一时间动员和组织各级各部门以及广大党员群众立即行动起来,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

18新利体育 中国特色城镇研究中心积极落实要求、响应号召。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研究中心学者开展理论探索与政策建言,助力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构筑好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近日,《调研通报》2020 年第14期刊登18新利体育 中国特色城镇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建洪教授的文章《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的几点建议 》。

加快企业复工复产的几点建议

黄建洪

当前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在取得积极成效。尽管人们翘首以盼的“拐点”尚未到来,但目前我们亟需在继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的基础上,处理好“抗疫”与“复工”、生产与生活、秩序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以更加积极地和建设性地思路来助推企业复工复产。下面就如何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提四点建议:

一、以国家级开发区、自贸区等载体平台为中心抓好复工复产。

在此特殊时期,要以建设高质量开发区为抓总,展开系列恢复生产、发展产能和研发创新的新举措。

一是继续狠抓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龙头,坐实发展后劲。譬如,围绕重大项目发布、重大平台建设,以及系统化的人才、资金配套,围绕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提供创新政策支持,让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成为拉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引擎。

二是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思路。要通过市场招商、环境招商、法治招商,提升苏州对优质资本和项目的吸引力和市场粘合度。在供给优质快捷金融服务全面助力产业复工复产过程中,要创设条件围绕开发区内公司企业进行具有产业升级导向的二次招商、引导既有经济体的总部型升级以及区域外总部企业的迁移入驻。

三是注重引导升级式、内涵式复工复产。要面向深度工业化和服务智能化,推动既有制造优势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优势转变,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要探索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发展机制,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持续打造足以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集成孵化器和服务加速器。

二、系统性地展开企业复工复产的苏惠+N”模式。

苏惠+N”里的“N”,就是针对不同类别行业领域,既要有兜底性、普惠性举措,更要有重点突破和强力引领的特惠性实招。

一是要采取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政府精准服务的办法确保企业有员工可用。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更为持续深入发挥专业机构的人力配置作用,同时政府在提供交通运输和防疫服务等方面给予全程协助。

二是要进一步扩大政府金融服务和支持的力度确保企业有资金流不断链。可以采用债转股、依据诚信记录贷款等方式来解决资金约束问题。同时探讨以政府扶持+商业风险保险的方式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和保障力量。

三是要保证物流通畅确保企业有原材料可用和产品的市场实现。我们要的是产业链复工,而不是单个企业复工。如果物流跟不上,将导致大量企业停摆,对产业的上下游带来严重影响。苏州物流企业众多,让它们循序、乘势运转起来,对于经济面的改善举足轻重。

三、充分地利用苏州已建设的诚信体系促进诚信复工

在抗击疫情的复工复产过程中,在如下方面可以援引诚信体系助力:

一是服务于企业经营活动。可以依托我市已建成一网、两库、一平台、一大厅的信用建设基础平台,以苏州社会信用体系所归集的企业库、个人库等市场经营主体信用征信数据库为参考,促成资金信贷、资本流转、线上交易等活动,减少企业之间因线下交互收到疫情限制而阻隔甚至中断的经营交往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是服务于员工招聘。线上招聘,如果能够依托诚信记录等级做出判断,将大幅减少线下招聘等组织难度,提高用人的有效性,这对于技术和管理岗位聘用而言,应该有较好的适用性。

三是服务于政府管理。政府的扶持资金、税收减免、其它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失信联合惩戒等,也可以依托于此诚信标准和诚信体系,提高因互信而达成的管理服务高效。

四、持续开展面向复工复产的政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对疫情进入新阶段带来的新变化,围绕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营商环境最优来思考,促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升级势在必行。

在服务内容上,构建助力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恢复正轨的立体体系。需要在横向上拓展包括人才、法务、税收、IT系统等功能性服务,在纵向上创新包括研发中介、融资、销售、网上展会等跨产业链服务,实现以增值服务为中心的开发区运营与服务能力优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的根植性。

在服务机制上,加速政务服务的规范化、品牌化建设。进一步升级优化政务服务,无论是复工申请审核、还是其他相关审批、备案、验收、指导等工作,探索从申请-批复制向邀请对接服务衔接运作连接的办事模式转变,形成服务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普遍认识,全力打造建设区域、乃至全国最优的营商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