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通报》2021.01.25
近日,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2021年1月25日第3期栏目刊登18新利体育 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宋言奇教授的文章《关于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苏州“运河十景”建设的思考》。文章提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不可或缺,分析了社会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为推动社会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建言献策。
关于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苏州“运河十景”建设的思考
宋言奇
大运河苏州段是苏州最重要的古文化遗产之一,苏州古城因大运河而兴,因大运河而盛。当前,苏州正在谋划推进“运河十景”文化地标建设,努力把大运河苏州段建设成为“最精彩一段”。苏州“运河十景”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不可或缺。为此,本文进行了专题研究。
一、社会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意义重大
1.是大运河苏州段“活态保护”的需要
苏州是一座“城河共生”的城市,大运河“基因”持续流淌在城市历史长河之中。“运河十景”建设,并不仅仅是“静态保护”,而是“活态保护”的过程。社会公众是大运河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没有了“人”,大运河就失去了生气和活力。“运河十景”不仅要有“小桥”“流水”,更要有“人家”。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使每一个人都愿意并且能够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才能实现大运河苏州段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才能使大运河苏州段永续精彩,承接历史,流传后世。
2.是从“水安全”到“水幸福”的需要
苏州是东方水城,有着“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与“人间天堂”的美称。作为“人间天堂”与“东方威尼斯”,苏州理应在“水”做足文章,大打“亲水文章”牌。但目前为止,苏州的“亲水文章”牌还主要停留在“水安全”层面,多关注物质技术维度。笔者认为,苏州应当打造“水幸福”品牌,构建以大运河为龙头,涵盖各个江河湖泊的“水幸福”网络体系,使“水幸福”真正成为苏州的灵魂。“运河十景”是“水幸福”的重要内容,需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群策群力,使“水幸福”真正为民之所创,并惠之于民。
3.是塑造“江南文化”品牌的需要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品牌对于苏州至关重要。当前,苏州正在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重点聚焦江南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全面提升苏州在“江南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首位度与辐射力。“运河十景”是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运河十景”建设,有利于理顺大运河“文脉”,带动与辐射文化产业发展与“江南文化”品牌塑造。
二、目前社会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公众认知度较低
近年来,大运河建设得到了官方与媒体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民间层面,社会公众对大运河认知率还比较低。根据我们在城市与社区的随机调查,对大运河苏州段历史比较了解的公众不足两成。特别是大运河苏州段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一史实,在调研的近百名对象中,竟无一人知晓。与之相比,公众对苏州古城的认知度较高,达到六成。苏州的古城因运河而生,但公众对二者的认知却有着天壤之别,值得深思。认知是参与情感的基础,公众对苏州大运河认知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运河十景”建设的效果。
2.社会公众参与空间不足
“运河十景”涉及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与之相应,社会公众对“运河十景”建设的参与可以分为文化参与、生态参与、社会参与等维度。但这些维度中,社会公众参与状况普遍不很理想。文化参与方面,基本体现在参与文化活动,高层次的文化建设与文艺创作很少涉猎。即便在参与文化活动方面,“被安排”的文化活动较多,“自组织”的文化活动较少;传承的文化活动(如轧神仙等)较多,创新性的文化活动较少。生态参与方面,社会公众虽然对大运河水质有监督权与检举权,但是行使权利还处于“碎片化”状态。虽然通过实施“河长制”来调动居民参与保护水质,但效果并不理想。再次,社会参与方面,大运河管理属于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基本上都由政府安排,公众参与空间比较小,仅仅处于“拾漏补缺”状态。
3.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经形成“常态化”。但针对大运河建设方面的购买服务,还比较薄弱,缺乏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文化宣传、运河文体活动等方面的购买服务,已有的购买服务也处于“碎片化”状态。如何进一步调动社会组织参与“运河十景”建设,还有较大的潜力。另外,目前苏州志愿者队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主要着眼点在慈善、健康、环保、养老等领域,参与大运河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缺乏专门的团队和针对性的活动。
三、进一步推动社会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知度
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比较薄弱,与认知程度低息息相关,应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提高公众的认知度。一是利用媒体《苏州日报》、《姑苏晚报》等开设“苏州“运河十景”建设专栏”,宣传大运河的相关知识与风土人情等。二是利用城市出入口、主次干道、公园景区、墙体、商业街区、城乡社区(大运河沿线)、窗口单位、公交站台等进行宣传,甚至公交车也可以成为宣传场所。三是通过各种载体与媒体(媒体专栏、出版著作、演讲比赛等),征集老百姓的运河故事,让老百姓“讲好自己的故事”,使大运河在老百姓之中脍炙人口。
2.加强规划设计,方便社会公众参与
为方便社会公众参与“运河十景”建设,要加强规划设计,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建议开展以下两项工作:一是根据历史渊源、发展现状、未来发展等因素,以大运河河体为轴心,整合周边地区,规划出“大运河休闲带”。“大运河休闲带”内部再规划出几个特色分带。在“大运河休闲带”内,进行历史、文化、生态、休闲一体化设计,为城市提供文化轴线、遗产廊道、绿色长廊,为居民提供舒适生活。“大运河休闲带”内部建设以及设施安排,必须让居民充分参与,实现“伙伴式管理”。二是在“大运河休闲带”内,打造统一标识以及分段标识,为公众参与提供“标准化模板”。
3.开辟参与载体,保障社会公众参与
建议成立“运河十景”建设专班,由文化、环保、财政、资规等部门等参与。在此基础上,颁布《社会公众参与苏州大运河建设条例》,对苏州大运河建设中的公众文化参与、生态参与、社会参与等维度,做出详细规定,比如具体参与环节、相关制度、奖惩措施等。例如,针对“运河十景”如何取名,以体现历史感、现场感、厚重感,就需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可以在全社会公开征集民间智慧,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景区名字。
4.发挥社会组织与志愿者作用,拓展社会公众参与
建议结合当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每年推出大运河建设的专项购买项目,其中涵盖文化、环保、民生、社会治理等领域,加强“运河十景”建设方面的购买,以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运河十景”建设。同时,建立健全“运河十景”建设志愿者工作机制,加大志愿者服务团队建设力度,并在《志愿服务积分标准》中,增添“运河十景建设志愿服务”模块,使大运河建设志愿服务普及化与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