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调研与参考》(18期)刊登中心研究员张斌教授等的文章《关于加快推动苏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文章指出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对于苏州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苏州市工业界机器人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于加快推动苏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斌 马旻敏
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工业机器人不仅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标杆,也是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高端制造业的有效抓手。因此,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对于苏州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苏州市工业界机器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和控制器这些关键零部件是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利润中心和技术核心,但是这些关键零部件分别由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公司所垄断。由于缺乏高质量的关键零部件供给,导致苏州机器人本体企业的发展受制于人。此外,为了进一步压缩国内企业的生存空间以及尽可能地抑制竞争对手的发展壮大,发那科、ABB、安川电机、库卡针对国内市场普遍采取低价倾销整体工业机器人和高价出售零部件的策略。
2. 推广应用难度大。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苏州企业生产的自动化搬运机器人价格也要在25万元左右,系统集成及整体方案价格更是动辄在百万元以上。这对于很多从事纺织等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而言几乎是很难承受的。而对于一些大型企业而言,由于国产的工业机器人在无障碍工作时间、重复定位精度等关键指标与进口机器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所以即使国产机器人存在价格方面的优势,这些大型企业依然会选择进口机器人。
3. 要素保障不充分。在当前产业快速扩张的形势下,苏州市工业机器人企业资金、人才供给紧张问题日益凸显。一是资金紧张。由于工业机器人从开始生产到最后验收普遍周期较长,而且企业大多采用赊销模式开展销售业务,所以,相当多的企业面临流动资金的压力,有的企业甚至不得不通过频繁的不动产抵押和股权质押来筹措资金。二是人才紧缺。苏州不仅缺乏掌握前沿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管理经验的复合型领军人才,而且还缺乏从事生产、维护到系统集成的中端应用型人才。此外,值得指出的是苏州人才政策的重点在于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对于月薪 1~2 万元的中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则关注不多,同时对技术人才转岗培训以及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也相对不足。
4. 行业标准及认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工业机器人产业缺乏行业标准和认证规范,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物理、性能、信息等规范指标及系统完善的质量评价指标,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提高用户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同时也缺少具有独立的第三方认证平台,难以处理有关产品质量的争端。
推动苏州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强化顶层设计。在落实《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及《江苏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基础上,结合苏州的实际情况制定工业机器人产业与技术整体规划和路线。各市(区)结合本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建立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和产业协作平台,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共同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智能制造专项、工业强基专项等政策支持,对列入国家级相关专项及科研计划的机器人项目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扶持。
2. 深化应用推广。苏州市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挥本土市场的拉动作用,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一是积极搭建应用推广对接平台,重点组织苏州市制造业的大型龙头企业与工业机器人企业展开对接,加大对制造企业和用户企业的双向补贴力度,确立一批效果突出、带动性强、关联度高的应用场景案例。二是借鉴日本经验,积极探索适合苏州工业机器人产业特点的融资租赁模式,鼓励各类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成立机器人租赁公司或专门的租赁部门,有效破解用户企业的资金限制与投资风险,最终迅速扩大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三是在机械装备、汽车、食品、医药、电子、危险品制造等重复劳动特征明显、环境要求高、且有一定危险性的细分行业领域分步骤、分层次开展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一些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应当限期由机器人来替代劳动力。
3. 实施错位竞争。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特点在于通用性程度不高,需要针对目标客户所在的行业和场景设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苏州的工业机器人企业在发展初期应当避开外资企业占据垄断优势的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加工等高端市场,把握住苏州传统制造业如五金建材、陶瓷卫浴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满足这些企业对于功能相对简单、价格低廉的工业机器人的需求,然后在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例如太仓长臂猿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就一直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细分领域—单深位伸缩叉和双深位伸缩叉的研发、制造,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在业内享有了很高的知名度,企业服务对象已经包括京东、中国石化、浦项制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4. 完善资金扶持政策。一是对企业自主研发机器人整机、关键核心零部件以及以应用机器人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行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和技改项目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帮助机器人企业落实研发费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国产首台(套)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优惠政策。二是针对企业普遍缺乏固定资产抵押物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借鉴浙江、广东等地做法,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买方信贷、订单融资、履约见证、技术专利抵押贷款等金融产品,增加对工业机器人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合理配臵贷款期限,制定分阶段放款、按订单进度回款等用信策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5.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是选取国内外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形成“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对于同时引进机器人整机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的项目,且在苏州市转化投资新建项目的,给予投资用地布局优先考虑以及财政资金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和竞争,带动本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二是支持苏州市工业机器人企业到德国、日本等国家设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对国外先进的机器人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充分利用全球优势科技资源,加快开发先进技术和产品,为工业机器人产业跨越提升提供重要条件。
6. 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一是调整和优化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一方面继续引进机器人产业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亟需的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中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适度调整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从租房补贴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入手,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二是推动机器人学科的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之间通过校企联合、定向委培、现代学徒制形式,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高素质复合型的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技人才。三是实施工业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定期选拔技能人才到境外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机器人产业领先国家开展培训学习。
7. 加强标准制定和检测认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引导工业机器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推动苏州企业的实践经验、技术积累、经济发展需求等融入国家相关标准。二是推动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机器人检测认证联盟等国家级专业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在苏州设立分支机构,提升苏州从原材料、元器件、核心零部件、整机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三是积极建设工业机器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争创为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引领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