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振明:推动苏州古城走向新现代化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是个老话题,也是新难题。曾经过度强调城市物质丰裕而忽视城市文化涵养的旧式现代化,给古城带来了难以恢复的灾难性破坏。中心研究员钱振明教授在苏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通报》上撰文,从坚守水城一体理念、保护历史文化及更新城市功能三方面,为推动苏州古城走向新现代化提出政策建议。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推动苏州古城走向新现代化

钱振明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是个老话题,也是新难题。曾经过度强调城市物质丰裕而忽视城市文化涵养的旧式现代化,给古城带来了难以恢复的灾难性破坏。作为2500多年城址未变、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存丰富的苏州古城,应推动其走向人与自然和谐、人的物质与精神同步达成幸福的新现代化,重现“姑苏繁华图”。为此,本文作了专题研究。

一、苏州古城存在的问题

苏州古城拥有2500多年历史,但它的建筑和街道似乎与21世纪初刚兴起而又显旧的新兴城市无异样,显现不出千年古城的历史、特色和应有的文化底蕴。相反,有些街区犹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般模样——简陋而脏乱。调查发现,苏州古城问题众多,原因复杂。

1.居住人口未增长,且人口结构不合理。1984年,苏州古城人口为35.2万人,基本为户籍人口。根据有关部门大数据调查显示,2020年古城居住地属性范围内的智能设备量有22.3万台,据此估测古城实际居住人口在22~24万人之间,其中外来人口占实际常住人口20%左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为50.2%),而老龄化率高达35.6%(姑苏区超过31%,苏州市为25.32%,全国为18.7%)。

2.交通拥堵呈现时空差异,职住分离日趋严重。早高峰拥堵现象多发,古城道路平均车速仅为17公里/小时,低于市区平均地面干道车速(22.1公里/小时)。2020年,进出古城通勤总人口为17.8万人/日,其中进古城通勤人口为11.7万/日,出古城通勤人口为6.1万/日,职住分离情况严重。截至去年年底,古城区设置小汽车停车泊位约4.2万个,古城家庭小汽车拥有量约为3.5~3.9万辆,供需总量基本相当,停车矛盾主要发生在局部区域以及高峰期间的旅游停车。

3.既有古城功能疏解有所偏颇,居民生活品质下降。1998年以来,古城区腾退了96%的工业用地和全部的仓储用地,主要转变为住宅(47%)和商业(20.3%),而绿地(7%)和公共服务设施(6.4%)偏少。近30所中小学从古城外迁或就地撤并,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如医学院、铁师)及医疗机构从古城迁出,削弱了古城的教育优势和医疗服务能力,影响了古城居民的生活品质。

4.现有功能不优,设施不良,景观不美。苏州古城原来是以居住为主的、典型的消费城市,工业占地很少。但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以工业化和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古城发展,打乱了原有的城市格局,并带来了住宅、环境、交通等一系列城市问题。现有的文化教育功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状态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人民群众要求加快城市更新,增进古城生机和活力的呼声日趋高涨。

二、推动苏州古城走向新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苏州古城应从工业化时代的“人为经济”,转变为后工业时代的“经济为人”的城市发展逻辑,专注于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坚持规划引领,谋定而动,久久为功,重塑苏州“最江南”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驱动“大苏州”营商环境改善,吸引高端文化产业和高层次就业群体从城外返回城内,转而通过地价增值来增加古城税收,实现“经济为人”,全面推动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坚守水城一体理念,形成运河双“十景”。苏州因水而生,运河古道穿城而过,滋养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要做足水文章,坚守水城一体、逐水而居、依河而建的古城发展理念,与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统筹规划、一体化推进。建议由一个机构统一协调古城保护与更新、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建设两项工作,避免条块分割、职能分散。要充分利用大运河苏州段两岸美景盛多的优势,打造运河双“十景”。正在建设的运河“十景”,包括了运河古道和大运河两岸的既有美景,并将运河支流的“平江古巷”“石湖五堤”纳入其中。建议还应进一步丰富运河“十景”内涵,把与运河关系密切的山塘街、阊门、觅渡桥等,以及临水的苏纶厂原址等一批工业遗产尽可能囊括在内,加强保护与更新。可以通过“古城内外一条河”美景海选征集活动,确定更多市民广泛知晓的运河美景。同时,如同先前修建、现已广受市民喜爱的沿护城河环古城步道那样,再利用大运河两岸文化遗迹适度打造一些新水景,形成苏州运河双“十景”,更好彰显苏州东方水城特性。

2.保护历史文化,重现古城风貌。古城保护,保护的是历史文化名城在视觉上的可识别性和意识上的可认同感,而不是古城的全部。要按照“建筑为形,文化为魂”的原则进行古城保护,使古城依然具有或重新回归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保持小巷幽深、路河并行、古树茂盛、古建整洁的水巷特色和水城风貌。已无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宅尽可能拆除,已与古城风貌不一的历史建筑尽可能修缮,体现古城文化涵养的枕河人家、幽深古巷尽可能恢复。

3.更新城市功能,重塑古城品质。要改变古城“不动”“不拆”就是保护与更新最好方式的传统观念,结构风貌“不动”,老宅内的居住密度则应当改变。要通过必要的修缮和拆建,大幅提高传统民居成套率,促进古城适宜人居,形成古城“活”保护。保护修复文化遗存,改造提升历史街区,做强古城文旅产业。保留并丰富古城内优质的教育、文化和医疗资源,为古城居民提供最优公共服务。不断强化古城服务功能,以古城服务功能重塑为路径,提升古城职住品质,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引导古城人口结构优化和职住分离趋势缓解。以人口结构优化和职住分离解决为基础,积极规划新建停车场,推行停车资源共享,推进停车差别化管理,促进古城交通改善,实现古城人与自然充分和谐,重现“姑苏繁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