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荟萃·激辩金陵——赴南京大学哲学系交流系列之学术研讨
时间: 2015-12-02  作者: 18新利体育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浏览次数: 1256

  2015年11月28日下午,苏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与南大哲学系的学术交流座谈会议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哲学系薛光林楼401室举行。此次学术交流由南大哲学系王一成同学主持,南京大学王勇、易中亚、潘家猛、姚城等四位博士研究生代表和我院卢艳、杨然、皇甫军艳、匡正、朱茂莹和余楚滨等六位学术代表就“宗教、哲学、政治”议题展开交流对话。
 

  讲座伊始,主持人王一成同学以近期发生在法国巴黎街头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为起点,引导双方代表围绕“宗教、哲学、政治”议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视野出发,解读当下中国应如何应对国际关系和政治、宗教、文明冲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出身的王勇博士首先发言。王勇受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分析之点同样是历史超越之点”启发,认为只有找到问题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并从逻辑分析的三个层面着手,旁征博引,理性论证,层层推进,最后得出自己鲜明的结论:“文明冲突论”只是浅表性的价值伦理批判,文明冲突的深层次根源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冲突和经济冲突,暴力恐袭是对当下政治经济资本运动不公的强烈抗议。
  我院哲学专业的卢艳、杨然两位代表从宗教和哲学关系入手,就王勇博士的讲话给出回应。卢艳提出宗教和哲学具有内在一致性,但哲学比宗教更具包容性,宗教由于缺乏理性分析,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寄托,宗教情感的无节制宣泄就会导致暴恐袭击。卢艳还特别提出,各宗教之间的纠纷源于教规教义差异,巴黎恐袭在常人看来匪夷所思,但在伊斯兰正统教徒看来是领土扩张所需,当然,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宗教极端主义理应被批判。杨然引用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所述“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指出宗教中涉及本体论、道德和价值判断的理论,本身就是哲学的一部分,但就此认为这两者趋同显然有失公允。她认为,宗教和哲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宗教的本质是对神的信仰,而哲学的本质则在于它批判性的理性思考。
  继宗教与哲学关系的陈述之后,南大哲学系佛学女博士易中亚作了简短发言。易中亚虽没有就爆恐袭击问题本身做过多阐述,但她从文化融合角度出发,认为理论研究是为了解决时代困境并完善现有理论缺陷,所以每位研究者都应赋予个人学术使命感,带着问题出发,深入钻研,从而推动学科进步。南大哲学系潘家猛博士受宗教学创始人弗雷德里赫·麦克斯·缪勒影响较深,他认为只有从宗教自身发展规律而非纯粹政治、经济、哲学的角度探讨宗教问题,才是解决政治宗教冲突的正确之道,也才更具思辨性和学术价值。
  随着座谈会议的不断推进,学术交流氛围愈发浓烈。我院皇甫军艳结合交流主题,从宗教伦理角度深入分析,认为宗教伦理在近代资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浪潮中逐渐退隐但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极度膨胀又重返人类精神世界。宗教伦理要在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里立足,首当其冲便是积极地与世俗道德以及不同宗教间进行和平对话。我院匡正对暴恐袭击问题感触颇深,他认为,ISIS的组织方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文明”的残暴方式,极端主义的本质是分化的民族利益诉求,是伊斯兰世界争取话语权过程中一种扭曲但又几乎是唯一的手段。要理解ISIS的过去,就要看到其长远的民族历史渊源与特定的历史机遇,要理解ISIS的未来,就要看到他采取的极端手段与其企图建立伊斯兰国目的的相背离。
  之后,南大哲学系伦理学博士姚城结合实际从社会公民微观层面与参与交流的学术代表们分享了普通民众对暴恐袭击问题的直观感受。他指出,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层面深刻剖析暴恐问题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宗教冲突根源,更要关注普通民众基于”理性人“假设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有关暴恐问题在观念和原则上的真实诉求。姚城博士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幽默诙谐的谈吐将本场学术沙龙推向高潮。随后,我院行政管理专业朱茂莹同学就宗教极端主义发表不同看法,她认为不应将宗教极端主义指向特定的宗教和民族比如伊斯兰教,并结合专业知识系统分析了宗教极端主义的国际背景、产生根源以及宗教极端主义渗透下新疆的安全形势,而后提出最为重要的中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量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应对之策。我院政治学专业的余楚滨同学则从“文明冲突论”的角度进一步剖析宗教文明冲突的根源,并得出宗教冲突根源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利益分化、强权政治和文明冲突的结论。
  热烈的学术交流会议不知不觉进入尾声,王一成同学在会议最后就双方代表不同学科体系的发言作了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总结,至此,这场在两个不同院系开展的跨学科学术交流盛宴圆满结束。激烈的思维碰撞和深度的主题对话铺建学术的进阶,希望学子们能承袭一贯的交流传统,在学术对话中厘清思想理论脉络 ,为推动各自领域的学术发展贡献才智!

 



                         (18新利体育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