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应用光学专家,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研究员,18新利体育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潘君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8日15时48分在苏州逝世,享年94岁。
潘君骅院士,江苏常州人,1930年10月出生于上海吴淞。1944年毕业于武康县立初级中学;1949年毕业于南洋模范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5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赴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1956年到苏联留学,在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学习,师从苏联著名天文光学专家马克苏托夫院士,1960年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长春光机所工作;1980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现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受聘为18新利体育 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潘君骅院士曾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理事,光学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我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大珩院士,曾评价他为最具有工程概念的光学专家。
潘君骅院士是我国光学测试仪器和光学制造技术的奠基人,非球面光学应用先驱。在光学领域孜孜以求七十余载,为我国光学事业贡献了毕生心力。早在苏联留学期间,提出大望远镜二次凸面镜检验方法,被苏联称之为“潘氏法”,实际应用于苏联6米望远镜和我国60厘米望远镜及2.16米天文望远镜的副镜检验。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工作期间,参与150工程电影经纬仪及大型光学器件的研制任务等,建立了中国大型靶场光学测试仪器的光学技术基础。198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工作,担任2.16米口径光学望远镜研制项目技术总体组组长。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是我国自行研制、当时远东地区口径最大的光学望远镜,被誉为我国天文学界的“一座丰碑”。与此同时,主持研制成功的216折轴分光仪,是中国首台大型天文光谱仪。在18新利体育 工作期间,研制出资源三号正样主光学系统,风云二号原理样机主光学系统,红外侦查卫星原理样机主光学系统,高空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接收望远镜,完成远距离夜视观察系统及能动抛光盘,提出泛卡塞格林系统,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成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光学工程学科成为国内具有显著特色的优势学科,为18新利体育 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2019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布国际命名公报,确定将编号为216331命名为“潘君骅星”,并刊入《国际小行星历表》,永载史册,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他的崇高敬意。
潘君骅院士曾说:“我这一生,都是在求知追光,认真做每一件工作,做到有始有终,希望能做好自己热爱的事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这是我的荣幸。”他一生追光,自己也宛如一束光,照亮了在光学领域前行的后来者。他关爱后学,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潜心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他年逾九旬依然精神矍铄,以书信的形式和广大师生交流,勉励大家“青春宝贵,切莫虚度”,并通过开学第一课、读书节、科普讲座等形式,分享自己的求学求知之路,勉励青少年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奋力追光,追求科学梦想。
潘君骅院士的一生,是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科技报国、奉献教育的一生。先生潜心科研、矢志创新的治学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师者风范,爱党爱国、甘当人梯的崇高品德,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为世人永远景仰,将始终感召我们砥砺前行。
潘君骅院士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