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所徐广银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时间: 2023-02-16 作者: 浏览次数: 10

1215日,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市隆重召开。18新利体育 为第一完成单位的《P2X受体DNA去甲基化增强介导慢性疼痛》(主要完成人:徐广银,周友浪,胡淑芬,张弘弘,胡吉,王前亮,沈碧玉,蒋星红)项目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我所徐广银教授为该项目的第一完成人。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设立和主办的华夏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科技奖(简称“华夏医学科技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社会力量设立的、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的、影响力较大的科学技术奖之一,由中国医促会理事会、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华夏医学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华夏医学科技奖评审办公室等四个部门负责完成相关工作。

据悉,2022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共受理申报推荐项目302项,形式审查合格项目292项,最终进入终审的共有138个项目,进行终审评定通过的项目计83项,最终获奖项目77项。

 ★ 获奖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

P2X受体DNA去甲基化增强介导慢性疼痛

主要完成单位:

18新利体育 ,18新利体育 附属第二医院

主要完成人:

徐广银,周友浪,胡淑芬,张弘弘,胡吉,王前亮,沈碧玉,蒋星红

项目简介:

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但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三磷酸腺苷( ATP) 被认为是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协同递质或调质,其受体为嘌呤能受体,包含 两个家族:P2XRP2YRP2XR属于配体门控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受体,包括P2X1-7七个受体亚型,其中 P2X3R主要表达在中、小型初级传入感觉神经元上,包括背根神经节 (DRG) 和三叉神经节。近年来,P2XR在 疼痛形成中作用已被确认,但其调控机制仍不十分清晰。该项目较系统地研究了ATP-嘌呤能受体信号系统 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特征,并从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稳态失衡的角度深入阐述了P2X3R参与慢性疼痛 的表观调控机制。主要发现点分以下三个方面:

研究发现一:嘌呤能P2X3受体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稳态失衡参与慢性疼痛。主要发现为p2x3r基因启动 子区CpG岛去甲基化增强,核因子-κBp2x3r基因启动子区结合增强,促进P2X3R的表达。参与去甲基化的 发生与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3a DNMT3b表达减少,以及与去甲基化酶Gadd45a MBD4的表达增加有关, 并且发现DNA去甲基化具有疾病和/或组织类型特异性。由此首创提出了新的工作假说:痛相关基因DNA甲 基化/去甲基化稳态失衡参与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结果发表于Diabetes Pain等。

研究发现二:外周嘌呤能P2X3P2X7亚型受体参与多种类型的慢性疼痛。发现嘌呤能受体能参与肠激 综合症慢性内脏痛、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和炎性疼痛等,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离子通 道的功能和表达,直接或间接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同时,嘌呤能受体通过细胞内的转位变化介导了初级 感觉神经元的敏化,从而介导慢性痛的发生和发展。离子通道功能的阻断和干预可能是缓解慢性痛的有效 手段。结果发表于Diabetes, Pain等。

研究发现三:中枢岛叶皮层P2X3P2X7亚型受体可塑性改变参与慢性疼痛。导叶皮层神经元上P2X3P2X7亚型受体参与慢性内脏痛敏,海马小胶质细胞P2X4亚型受体仅参与认知功能改变而不参与糖尿病神经 病理性疼痛。结果发表于CNS Neuroscience Therapeutic Neuroscience Bulletin等。

该项目主要发现了P2XR参与多种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其中DNA甲基化/去甲基化稳态失衡是 P2X3R参与慢性疼痛的主要机制之一,基于DNA甲基化稳态调控的、以P2X3RP2X7R为靶点设计的药物可能 是临床治疗慢性疼痛的主要策略。相关内容已获得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其中1项已优秀结 题)、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资助, 同时还获得了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资助(其中4项已结题)、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其中3项已结题);总计发表论文69篇,发 表成果被Nature Reviews Ne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 引用,并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另外,该项目自主研发合成的“一种缓解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内脏痛敏 的寡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制剂”,已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为临床转化和应用提供实验支撑;完成 人还获得了5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体现完成人在疼痛领域独有的技艺和研究手段,为研发更多先进的镇痛 医疗装置装备奠定了基础。


 ★ 专家介绍


徐广银,男,58岁。18新利体育 苏州医学院执行院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对外联系宣传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与运动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人体微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疼痛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担任《Neuroscience Bulletin》常务副主编、《Molecular Pain》副主编等。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专家和终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专家组成员等。

主要从事慢性疼痛和情绪认知的表观调控和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已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百余篇。曾在美国德州大学盖尔维斯顿医学部(UTMB)神经生物学系和内科系做博士后、Instructor和准终身制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with Tenure-Track),建立了独立的慢性痛研究室,以PICo-PI的身份获包括NIH在内的多项科研基金的资助。在博士后工作期间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蛋白激酶CaMK调节P2XR胞膜转运 (Trafficking) 介导慢性痛的外周神经细胞机制的研究,2008年首创发现P2X3受体参与肠激综合症功能性内脏痛和糖尿病痛性外周神经病变产生和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权威期刊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GUTGastroenterologyDiabetesPain上发表。

2010年特聘回国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3个重点项目和1个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资助。已发表高质量研究论文百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获江苏特聘教授(首届)、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和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引进人才荣誉称号。2015年和2019年分别获《Molecular Pain》和《Neuroscience Bulletin 》编委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