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美茹 1718402029 17级教育学(师范)
卢梭认为,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让孩子自由发展。教育的途径只有两种—生活和实践,逼迫孩子读书不在其列。同时,卢梭还主张让儿童接受劳动、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支配,并且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得到幸福。卢梭于1757年写成了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主张,并假设了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他让爱弥儿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等,告诉父母如何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内容概要:全书共分为5卷。根据儿童的年龄总结出了相应的教育原则和内容:
第一卷,以小于两岁的婴儿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怎么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以让孩子能真正地自然发展。
第二卷,卢梭以2~12岁的儿童为教育对象,告诉父母孩子的智力还未发育成熟,很难进行真正的思考,所以建议父母重点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卢梭以12~15岁的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他认为青少年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进行相应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卢梭以15~20岁的青年为教育对象,此年龄段的孩子开始逐渐接触社会,德育教育是最为关键的教育。
第五卷,卢梭开始重点论述对女孩的教育,他以10岁为分界点,分别论述10岁前和10岁后的女孩应该如何教育,同时还告诉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爱情教育。
《爱弥儿》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教育界有一句话是:如果你不知道卢梭,如果你没有读过《爱弥儿》,那也不曾算得上一名合格的教育学学生。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科学,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我们倾向于去找到别人的错误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缺少反思性的建议。
要清楚的是卢梭阐述的是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别人的思想,即便这种思想会被人诟病,那也是他本人的思想,没有受到别人的影响。很多时候也并不能因为一个人书权威就认可这个人说的话和做法。
卢梭本人强调的是自然主义,因此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体现“自由生长”“自然教育”的方面特别多。首先是儿童教育上,他不赞成把儿童当成成人看,儿童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其次是教育的“强制性”成分,就好像是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的东西,天性被扼杀。对此,他的看法是“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
我们先天没有的力量、能力通过教育获得,教育包括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三个教育圆满结合能达到一个人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自然人和自然的公民。“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
把学生看作是抽象的人,看作是不受人生的偶然事件影响的人。父母总是把孩子的安全、温饱等基础需要当做最重要的事,但是孩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办法去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的。成人之后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经受命运的打击和看淡豪华和贫困?这些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
不合自然的习惯(或者说荒谬的习惯)与奴隶的状态――我们的生活常态是否是一种被压抑的状态?我们恪守的习惯和规则是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和制约了我们的发展?
自然的情感的振奋对于家庭和国家的益处,这里面还包含了责任的意味,也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继而会影响到丈夫对妻子的爱。《爱弥儿》一书本来是卢梭为了使一位善于思考的贤良母亲写的,阐述他对于教育思想的理解,也是他对于人的本性的一种阐述,由于问题的提出和延伸分析,最后成就了这本关于教育的巨著。这本书不止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该阅读,所有的父母也应该细细品味,因为这是一本开启儿童时代的书籍,它虽不是一本详细的育儿指南,不过在其中的确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别的忠告。
人之所以会败坏,不是因为天性的低劣,完全是由于人类糟糕的教育以及腐败社会的污染。人的生长规律是自然的,继而也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能真正加以控制的只有人的教育,不过这种控制又是相对而言的,谁也无法保证能对一个孩子的言语和行为进行管束之后达到预期的效果。综上所述,所谓自然教育即使儿童不受到除自身发展需求和欲望之外的其他社会束缚,使其天性从成人的压抑下解放出来,教育的作用也无非是使幼儿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之自由成长,为自己而生活。
对于家长而言,关乎成长的的一个问题就是婴儿身体的养护,不要给孩子的身体过度的束缚,也不要担心孩子的身体会遭受到冷空气的突袭;相反,要让儿童的皮肤感受温度的变化、感受暑热和寒冷,从而使得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够生存,越是担心他们受到伤害,反而会越使得他们的身体变得越柔弱。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应该满足幼儿随意活动的需求,你会渐渐地发现其体质逐渐强壮起来。其次,把儿童的欲望限制在能力范围之内,要敢于对幼儿的要求说“不”。
卢梭指出,只有野蛮的教育才会把孩子置于不幸的束缚之中,让原本属于欢乐的年岁在哭泣、惩罚和恐吓中度过。我们应该用爱去对待儿童,尊重儿童,“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
童年稍纵即逝,本应该享受天真浪漫、喜笑颜开的快乐时光,因此,卢梭在这种儿童观的基础上提出了“消极”的儿童教育。
“消极”法则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的放过去”、“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教育的目的的不在于教给儿童真理,而在于帮助他掌握获取真理的方法,在儿童的身体以及理智还未达到成熟以前就急于求成地向他讲道理,不仅不会对他的成长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会残害他的心灵、挫伤他的积极性。
所谓的“消极”无非是等待孩子的天性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在不加束缚的基础上静心地观察,从而依据儿童的天性进行教育,做到恰如其分。
根据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不是交给儿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而在于掌握一种保全生命,并得以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本领,老师教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才会在求知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其次,转变以学业成绩、升学率为衡量标准的教育目的导向,合理地处理德育与智育的关系。
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作用于感官从而才进入人的的头脑,进而经过加工深化形成知识的,此外,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也是感官,因此卢梭认为除体力锻炼以外,还应该锻炼指挥体力的感官——即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感官教育上,首先应该发展触觉,帮助我们最快获取有关事物的、较为可靠的表象和经验;其次是听觉和视觉,但视觉器官的发展从属于触觉器官,因此要多加以这方面的练习以达到判断的准确;再次是味觉和嗅觉的发展,儿童嗅觉的发展较为迟缓,是想象的感觉,能给儿童的神经带来强烈的感染,从而大大地刺激着头脑,最后是知觉的发展,也称之为“共同的感觉”,因为它是由其他感觉的很好配合使用才得以产生,没有单独的器官,仅存在与人的头脑中,因此,这种感觉也是完全内在的。使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感官教育,以便在未成熟的年龄丰富他的思想,但又不增添任何累赘。
在道德教育上,卢梭提倡“自然后果法”,强调的是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地自由成长,让儿童在成长的自然过程中收获经验,其实质上就是一种体验式成长,相比“惩罚”、“胁迫”,“自然后果法”更能带给儿童强烈的内心体验。此外,让儿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更能从小培养幼儿让其从责任心和担当。
卢梭说,“人们说生命是很短促的,我认为是他们自己使生命那样短促的。由于他们不善于利用生命,所以他们反过来抱怨说时间过得太快;可是我认为,就他们那种生活来说,时间倒是过得太慢了”。
如果我们用心看《爱弥儿》这本书,就会发现,开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河的卢梭,所教导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非常理性,实用,务实的,没有半点浪漫主义和浮夸之风。
卢梭在书中甚至反对去引导孩子的想象力,他用的词是好奇心,但这个好奇心是务必按照自然的原则和规律去进行的。有人一厢情愿的认为,《爱弥儿》既然是崇尚自然主义的,那就是主张按照儿童的天性去自由自在发展的,但认真领会到这本书的务实精神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应该不会这样认为。
实际上,卢梭对待孩子态度是非常严格和严厉的,孩子从小就要接受非常严格和艰苦的训练,以掌握基本的生存技巧,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想这和卢梭本人颠沛流离的一生是很有大关系的。
《爱弥儿》体现了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自由,自然。同时卢梭还主张让儿童接受劳动、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支配,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得到幸福。这对后来的教育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