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民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

发布时间:2019-11-28浏览次数:2598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规划总面积5.28平方公里,首期于2007828日开始正式运作。该区域比照执行洋山保税港区的各项政策,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国外货物“入区保税”,是目前国内政策最优、功能最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地处长三角腹地,交通便利、商贸繁荣。依托园区及苏州周边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综合保税区致力于为现代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口岸物流、国际贸易、分拨配送和生产加工、检测维修等一体化服务。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规划总面积5.28平方公里,首期于2007年8月28日开始正式运作。该区域比照执行洋山保税港区的各项政策,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国外货物“入区保税”,是目前国内政策最优、功能最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一、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规划总面积为5.28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个围网区,东区面积3.88平方公里,西区1.4平方公里。2007年8月28日,综合保税区首期4.2平方公里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家九部委的联合验收;2009年4月22日,综合保税区二期0.66平方公里也顺利通过验收。目前,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封关总面积为4.86平方公里。 综合保税区目前共有注册企业205家,其中生产企业108家,物流企业39家,贸易公司56家,其他企业2家。区内初步形成以汽车飞机零部件为主的精密机械、笔记本电脑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保税加工体系;区内的UPS、KWE(日本近铁)、中外运、大田等知名物流企业为全国除西藏、澳门以外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5000家生产企业提供保税物流服务。该区域已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精密机械制造基地和电子产品集散中心。
  
二、功能政策
  根据国务院批复,综合保税区"有关税收、外汇政策将按照《国务院关于设立洋山保税港区的批复》的有关规定执行。海关比照保税港区的监管办法对其实施监管"。这意味着综合保税区除享受"国外货物入区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交易免税"的政策外,还适用各项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可以充分发挥区位和政策优势,拓展相关功能。 目前,综合保税区内可以从事的业务包括:存储进出口货物和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的货物;对外贸易,包括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经海关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规划建设
  截至目前,综合保税区内各类基础设施及基建投入已超过40亿元,建成保税仓库30万平方米,厂房100万平方米,区外周边建成普通仓库40万平方米,商业办公设施25万平方米,已初步形成设施先进、配套完善、交通便利,集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区域,为园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四、发展方向
  整合园区现有的各类商贸物流资源,将集聚区发展成为"示范区"业务的主要运营载体,使得贸易、物流业成为园区新十年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进而将园区建设成为一个物流高度发达、贸易繁荣、商业配套设施完善、人才集聚,类似自由贸易区的商贸物流运营中心和服务外包的示范基地,为周边及内陆地区的开发积累经验。
   1、建设高效便捷的虚拟口岸,成为内陆地区"大通关"的示范区
  加大平台建设,通过电子口岸、政务信息平台等高效管理手段实现各职能部门对区域的一站式管理;进一步争取职能部门的授权,开通绿色通道,尝试无纸化报关、快速报检等业务新模式,创造"大通关"的良好氛围。 突出载体功能,通过建立集装箱堆场,换箱还箱点、货物集拼中心等载体,积极同周边海港、空港合作,引入陆空联运、海陆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实现虚拟口岸功能的实体化,使之成为上海港、太仓港以及周边海港、空港的货物疏散港和喂给港。打造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在电子口岸基础上,实现网上的展览展示、交易和支付。
   2、打造功能完备的物流枢纽,成为区域性的货物集散中心
  大力进行仓储设施开发,自建代建各类化学品仓库、恒温仓库、冷藏仓库和立体仓库,形成保税和非保税仓储协调发展,普通仓库和特种仓库并存的完整仓储物流体系。 集聚一批专业的物流公司,成为配套设施齐全,能够提供海运、航空货运、船代、货代、地面代理、报关、仓储、商业加工、配送等全过程和门到门业务服务的物流枢纽,最终使得园区成为苏州周边货物向一线口岸集散的辅助港和集散中心。
   3、培育繁荣发达的商贸市场,成为华东区重要的采供销平台
  以口岸为依托,积极引进大型生产企业和国际资本,引入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从事贸易,吸引总部经济和消费品专业市场的进入(如酒类、钟表、医药等),做大做强展览展示业务,发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体市场和网络交易平台的大量建设,使得园区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货物采供销一体化平台。
   4、集聚高层次的商贸物流人才,成为吸纳培养人才的高地
  建立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利用园区政府、高教区院校和企业等多方资源,通过引进、培养、培训等多种方式,构建适合园区商贸物流业发展的人才梯队,实现人才培养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