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2018年7月2日,“苏大课程”教师研修坊系列活动之二——经典研读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研讨活动在天赐庄校区东教楼504举行。在此次活动中,学校邀请了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教授作了题为《这是通识核心课,不是通俗概论课》的报告。
报告从复旦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的探索和实践谈起,结合任教授在复旦大学开设的通识核心课程《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修昔底德战争史》,对经典研读课程的文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小组研讨主题设计、课程考核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报告结束后,与会老师就课程设计和组织的细节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嘉宾介绍
任军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
Q1:大学为何要开展通识教育?
大学不是职业培训场所,专业教育不是唯一目标。大学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教育的目标是让同学们在学习期间能够自由探索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从而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特色。通识教育侧重的是宽度,专业教育侧重的是深度,但这并不意味着通识教育课程就是科普课、专业或学科概论课,它是一种有别于专业教育训练的深入学习,不以知识的完整性为目标,更加注重的是学科思维训练和价值研判。 Q2:开设经典研读课程的意义在于什么?
现代的学科划分是现代主义的发明,古典学问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现代的学科专业,古典学问的基础是先贤写下的经典作品。通过经典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历史与成就,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与先贤对话,置身时代语境中去体会先贤们对己、对事、对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看法和观点,进而反思自我,获得德性的培养以及智性和心性的提升。
Q3:如何开好一门经典研读课程?
开好一门经典研读课程,要坚持“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的原则。
走进文本——核心文本的选择很关键。经典教育一般包括两种模式,一种是名著课程模式,主要是围绕一部经典著作进行讲解;一种是核心文本模式,围绕经过选择的核心文本进行教与学。授课教师对于核心文本的驾驭能力很重要,所选择的文本能够“以点带面”,具有一定的辐射面,同时具有问题线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读书的乐趣才会被激发出来。
走出文本——授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师阅读文本的方式、提出问题理解问题的方法,本身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之间在阅读和理解经典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问题开展充分、深入、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以培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明确的问题意识。
超越文本——好的课堂是一个学术共同体。通过阅读、提问、思考、讨论、反思等教学活动,最终可实现师生对于核心文本作者的思想、理念的再思考和再创作,实现自我智性的提升。
发布时间:2018-07-10 10:13
最新修改:2018-08-14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