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概况

2022年,学院共计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40项,年度到账经费共计5908.14万元。民口纵向项目79项,民口横向项目240项,国防纵向项目7项,国防横向项目14项。其中,民口纵向项目立项29项,立项金额1598.5万,到账金额1374.5万。民口橫项到账金额3964.3万。国防纵向项目到账金额261.5万,国防横向项目到账金额307.84万。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承担省重点项目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青年4项、面上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杰青1项、面上1项、青年6项、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1项),江苏省产学研项目 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面上2项、重大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3项。授权专利共183件,其中发明84件,实用新型24件,软件著作权75件。专利转让9件。发表论文共237篇,其中SCI论文132篇,EI论文50篇,核心18篇,普通论文37篇。刘会聪教授的“微能源收集与自供能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志勇副教授的“高档衬布生产全流程疵点检测系统与智能化专用定形机的研发及应用”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邢占文副教授的“工业级大幅面高速高精光固化增材制造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王明娣教授的“激光表面清洗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孙立宁教授的“人机自然交互使能的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孙立宁教授获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称号,陈涛教授获机械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孙立宁教授获评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刘会聪教授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

2021年,学院共计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52项,年度到账经费共计6028.066万元。民口纵向项目105项,民口横向项目239项,国防纵向项目9项,国防横向项目7项。其中,民口纵向项目立项56项,立项金额2515万,到账金额2675.154万。民口橫项到账金额2894.792万。国防纵向项目到账金额310.35万,国防横向项目到账金额147.77万。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2项,省部重点参与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6项、承担省重点项目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青年4项、面上3项、国际合作与交流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面上1项、青年4项、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1项),江苏省科技支撑(工业) 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1项,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面上2项、重大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3项。授权专利共121件,其中发明42件,实用新型35件,软件著作权44件。专利转让41件。发表论文共244篇,其中SCI论文126篇,EI论文49篇,核心18篇,普通论文51篇。邢占文副教授的“大幅面高速高精光固化3D打印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邢占文副教授的“工业级大幅面高速高精光固化增材制造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孙立宁教授的“微创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孙立宁教授的“自供能感知与智能交互系统”获“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孙立宁教授的“工业机器人工艺数字化技术及智能化应用”获“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2020年,学院共计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36项,年度到账经费共计3753.39万元。民口纵向项目106项,民口横向项目117项,国防纵向项目7项,国防横向项目6项。其中,民口纵向项目立项57项,立项金额1625万,到账金额1906.5万。民口橫项到账金额1498.57万。国防纵向项目到账金额130万,国防横向项目到账金额218.3万。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参与4项,省部重点参与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项、承担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批工信和信息化部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青年4项、面上5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面上1项、青年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面上2项、重大项目2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2项,江苏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项,苏州市前瞻性应用研究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4项。成立江苏省创新平台1个。授权专利共115件,其中发明44件,实用新型50件,软件著作权21件。专利转让8件。发表论文共271篇,其中SCI论文115篇,EI论文48篇,核心31篇,普通论文77篇,出版论著2部。王传洋教授的“高精智能高效拉杆式轮胎硫化机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何志勇副教授的“基于人类视觉感知显著性的织物表面缺陷检测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2019年,学院共计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86项,年度到账经费共计3683.394万元。民口纵向项目69项,民口横向项目106项,国防纵向项目3项,国防横向项目8项。其中,民口纵向项目立项34项,立项金额1805.06万,到账金额2097.54万。民口橫项到账金额1341.504万。国防纵向项目到账金额145万,国防横向项目到账金额99.35万。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参与4项,省部重点参与项目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青年3项、面上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优青1项、面上1项、青年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面上1项、重大项目2项,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江苏省教育厅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1项,苏州市政策性资助项目3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成立18新利体育 —强信机械科技智能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8新利体育 —辰轩光电智能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授权专利共102件,其中发明29件,实用新型58件,软件著作权15件。专利转让26件。发表论文共234篇,其中SCI论文80篇,EI论文52篇,核心47篇,普通论文55篇,出版论著3部。王明娣教授的“深海石油抗疲劳钻具及其钻井废弃物高效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王永光副教授的“高效金属镜面光整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获“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关键金属运动部件表面强化与延寿基础研究”获“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李春光副教授的“经颅磁刺激与近红外技术结合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获“201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孙立宁院长荣获201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孙立宁院长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2018年,学院共计承担科技项目148项,民口纵向项目78项,民口横向项目63项,国防纵向项目2项,国防横向项目5项。其中,民口纵向项目立项37项,立项金额1756万,到账金额787万。民口橫项到账金额747万。国防纵向项目到账100万,国防横向项目到账87.5万。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青年4项、面上4项、国合1项、联合重点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青年2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面上1项、重大项目1项,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前瞻性联合研究)2项,苏州市前瞻性应用研究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省博士后基金5项。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1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3项。授权专利共134件,其中发明38件,实用新型75件,软件著作权21件。发表论文共168篇,其中SCI论文52篇,EI论文48篇,核心28篇,普通论文40篇。王传洋教授的“大型多功能高速高精镗铣加工中心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陈琛教授领衔的人工器官研究所荣获“苏州市魅力科技团队”称号。张友军(一区1篇)、杨歆豪(二区1篇)、陈瑶(二区2篇)、王永光(二区TOP2篇)、陈涛(一区TOP2)五位教师获得学院“科研卓越贡献奖”。

2017年,学院共计承担科技项目124项,民口纵向项目73项,民口横向项目49项,国防横向项目2项。其中,民口纵向项目立项24项,立项金额1106万,到账金额1623.85万。民口橫项到账金额662.52万。中国博士后、省博士后人才项目立项6项,立项金额42万。国防横向项目到账37.78万。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植入式心室辅助装置研发和临床评价”之课题三“血泵的电机驱动和主动磁悬浮前沿技术”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青年2项、面上6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1项、青年2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2项、重大项目2项,苏州市发改委软课题1项,苏州市前瞻性应用研究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省博士后基金6项。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2项、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项。授权专利共117件,其中发明77件,实用新型29件,软件著作权11件。发表论文共186篇,其中SCI论文40篇,EI论文61篇,核心35篇,普通论文50篇。出版论著2部。科技获奖3项,汝长海教授的“面向纳制造的纳米机器人系统基础研究”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陈再良教授的“注射模全自动热流道”获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邢占文副教授的“高精度立体光固化快速成型与成套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获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18新利体育 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喜获2017年苏州市产学研创新载体绩效评估A类载体。

2016年,学院共计承担科技项目107项,纵向项目74项,立项金额2077.86万,总到账1594.8303万;横向项目33项,立项金额612.27万,总到账484.52万。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青年2项、面上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1项,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2项,苏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4项,苏州市科协软科学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省博士后基金4项。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9项。授权专利共137件,其中发明80件,实用新型50件,软件著作权7件。受理专利共102件,其中发明73件,实用新型28件,软件著作权1件。发表论文共151篇,其中SCI论文35篇,EI论文52篇,中文核心31篇,普通论文33篇。出版论著4部。科技获奖8项,石世宏教授的“激光加工成形制造光内送粉工艺与光内送粉喷头”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孙立宁教授的“高性能微纳传感器批量化封装测试装备研发及应用”获“高等学校18新利备用网站 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1项。王永光副教授的“金属高效多功能精密抛光技术及其应用”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1项。王传洋教授的“大型数控高精动梁龙门加工中心技术与装备”获“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高校科学技术研究类)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和“中国机械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汝长海教授的“柔性机器人设计与控制关键技术”获“黑龙江省科技发明奖”二等奖1项和“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王蓬勃副教授的“空地一体化植保设备关键技术发明与产业推广”获“江苏省农机工业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2016年,机器人中心获批“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工程实验室”。

2015年,学院共计承担项目105项,到账金额共计2484.007万元。其中橫项项目39项,到账金额934.7万。纵向项目66项,到账金额1549.307万,立项金额1744.72万。授权专利120件,其中发明49件,实用新型64件,软件著作权7件。发表SCI论文38篇,EI论文68篇。出版论著6部。获“江苏省轻工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青年10项、民航联合研究1项),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子课题9项,科技部科技支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青年5项,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基金1项,省科技支撑项目1项,省高校自然基金3项,市应用基础计划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6项。

2010-2014年,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53 项,研究经费总额近9400万元。其中,科技部863计划子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专项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项,江苏省科技支撑(工业)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等省部级项目51项。横向研究项目139项,与江源、博实、同心、天虹、领创、东方模具、江南嘉捷、柯莱得、晶洲装备科技、海纳科技等公司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地方经济发展。论文、论著及知识产权方面,近五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936篇,其中SCI收录95篇、EI收录405篇。已出版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专著8部。授权专利338件,其中发明61件、实用新型264件。科研获奖方面, 2010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4年,陈瑶教授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关键摩擦副机械零部件激光熔覆特种耐磨涂层及磨损特性研究”,排名第2),陈立国教授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特种/极端环境高动态MEMS压力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排名第3)。徐博翎教授获美国人工脏器协会(ASAIO)颁发的“Nose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Award”

  

         学院科技工作荣誉:

        

2022年度,获18新利体育 “最佳组织奖”。

2021年度,获18新利体育 “科技类最佳进步奖”。

2020年度,获18新利体育 “科技类最佳进步奖”。

2019年度,获18新利体育 “最佳组织奖”。

2018年度,获18新利体育 “军工科研最佳进步奖”。

2017年度,获18新利体育 “综合科技最佳进步奖”。

2016年度,获18新利体育 “科技奖励最佳进步奖”。

2015年度,获18新利体育 “综合科技最佳进步奖”、“产学研合作最佳进步奖”。

2014年度,获18新利体育 “综合科技最佳进步奖”、“知识产权最佳进步奖”、“产学研合作最佳进步奖”。

2013年度,获18新利体育 “科技产业工作最佳组织奖”。

2012年度,获18新利体育 “学术论文最佳进步奖”。

2011年度,获18新利体育 “知识产权最佳进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