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是18新利体育
建院较早、实力较强的工科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77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机电系,1978年、1980年分别设置“纺织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本科专业,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7年7月,苏州丝绸工学院并入18新利体育
,原苏州丝绸工学院机电系与原18新利体育
工学院合并重组成立新的18新利体育
工学院;1999年底,18新利体育
工学院划分成机电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等三个独立系;2001年,18新利体育
机电系更名为18新利体育
机电工程学院;2012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机械系、自控系并入18新利体育
机电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208人,其中专任教师155人,在岗正高职34人、副高职74人,校级特聘教授10人,校级优秀青年学者17人。2022年上岗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76人。教授和副教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69.7%,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71%。拥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享受国家政府津贴2人,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1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1人,以及省级各类人才15人。获得江苏省创新团队、国家科技部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等称号。学院聘请姚健铨院士为名誉教授,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和讲座教授。
学院现有智能机器人技术、激光制造工程、数字化纺织与装备技术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机械工程(学术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术型)、机械(机械工程专业方向、控制工程专业方向)3个硕士学位点。拥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机械类专业(机械工程)”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特色项目、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8新利体育 一流本科专业,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智能制造工程专业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并招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400多名,在校研究生500多名。为支持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2022年11月成立18新利体育 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系。
学院建有2011纳米协同创新中心—纳米机电制造工程中心、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江苏省激光三维成形与微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苏州市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智能医学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及四个校级科研机构等科研平台,并与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合作成立了政产学研平台18新利体育 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2022年孵化平台新增孵化企业5家,新增阳澄湖领军人才1个,新增高企1家,载体企业实现销售1.05亿元;苏州市科协资助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科普场馆建设完毕并顺利通过验收。
学院继承与发扬“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培养具有扎实学科基础和宽厚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全国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佳绩,包揽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次、铜奖1次,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赛全国银奖1次、铜奖1次。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视产学研合作。目前拥有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24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20家,校级研究生工作站36家,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15家。
一、教学工作
1、本科教学工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特色项目,该专业已通过专业认证中期检查。
2022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项获立项、18新利体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获立项,11项结题(省级8项,校级12项);2022年18新利体育 “䇹政基金”项目1项立项;2022年18新利体育 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示范课程立项建设2项。
2、研究生教学工作
学院成功举办了2022暑期优秀本科生网上夏令营。本年度共接收推免生17名,招收博士生6名,全日制硕士生182名。毕业硕士生134名,毕业博士生5名。研究生参与发表SCI、EI论文106篇,授权专利132项,6名毕业生获18新利体育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毕业论文参评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2名同学获得2022年江苏省创新实践计划,获批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家。研究生线上线下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共计25人次。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
2022年,学院共计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40项,年度到账经费共计5908.14万元。民口纵向项目79项,民口横向项目240项,国防纵向项目7项,国防横向项目14项。其中,民口纵向项目立项29项,立项金额1598.5万,到账金额1374.5万。民口橫项到账金额3964.3万。国防纵向项目到账金额261.5万,国防横向项目到账金额307.84万。
项目方面,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主持2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承担省重点项目2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青年4项、面上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杰青1项、面上1项、青年6项、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1项),江苏省产学研项目 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基金面上2项、重大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3项。授权专利共183件,其中发明84件,实用新型24件,软件著作权75件。专利转让9件。发表论文共237篇,其中SCI论文132篇,EI论文50篇,核心18篇,普通论文37篇。
刘会聪教授的“微能源收集与自供能传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何志勇副教授的“高档衬布生产全流程疵点检测系统与智能化专用定形机的研发及应用”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邢占文副教授的“工业级大幅面高速高精光固化增材制造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王明娣教授的“激光表面清洗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孙立宁教授的“人机自然交互使能的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江苏省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孙立宁教授获机械工业优秀创新团队称号,陈涛教授获机械工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孙立宁教授获评2022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刘会聪教授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青年科技人才奖。
三、党群及学生工作
1、党群工作
学院党委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落实上级党组织部署要求,聚焦主责主业,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组织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自筹经费建设学院“双创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持续推进长效实事项目—“N+1”精准陪伴活动。严格执行党委会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召开党委会32次,党政联席会议20次。开展党支部专项行动,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智造”工作室获批学校党支部书记示范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强化理论武装与意识形态工作。成立纪检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党委委员联系民主党派人士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加强二级关工委常态化建设。
2、学生工作
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深入开展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扎实推进学生工作特色化建设,巩固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坚持正面引导,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组织科技类活动近21项,各类大学生科技类比赛获奖283人次,其中获省级一等奖54人次,获国家级奖项63人次。2022年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超300人次,10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获评院校级重点团队,1支团队获校级立项资助并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团队。我院现有13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新建基地11个。建设“家电义修”劳动教育基地,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80余项。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苏州市“青年学习社”、连续多年获得18新利体育 红旗团委、18新利体育 优秀学生分会、18新利体育 优秀分团校、18新利体育 优秀分科协等荣誉。
(2023年5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