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是聚集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和造就优秀人才的重要机构。高校的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无论是对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还是对国家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报选择报道一些高校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实现人才强校的做法,从本期开始连续刊登,以飨读者。

图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8新利体育 特聘教授廖良生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建设18新利体育 ,就是要落实在‘以人为本’之上,这个‘人’就是人才,一是人才强校,二是人才培养。”18新利体育 校长朱秀林提起“人才”话题,似乎就一下子打破了他平时不喜多言、低调沉默的学者性格。

  人才汇聚,确实为18新利体育 的发展启动了黑马速度。

  2006年,18新利体育 拉开“人才强校”的序幕。仅仅7年后,苏大共引进880多名教学科研人员,其中特聘教授140多人。今年9月,18新利体育 又有14人进入江苏“双创计划”的公示名单,这个数字位居江苏高校之首。

  人才汇聚,为18新利体育 带来了学科建设的显著发展。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18新利体育 的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和生物与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全球学科排名(ESI)1%行列,名列全国地方高校首位。

  18新利体育 为何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汇集众多优秀的人才?

信任的建立源自细节累积

“从联系到签约,不到一个月时间。”18新利体育 电子信息学院教授陈新建回想起自己2012年从美国归来加入18新利体育 的过程,就用了一个字概括——“快”。而在之前,陈新建连苏州都没去过,对这个城市唯一的印象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信任的建立都是细节的累积。”陈新建教授感叹,“当初对苏大感兴趣,是因为在千人计划网站的论坛里发现大家对其评价不错,这样的口碑效应很受用。和苏大人事处联系后,他们回应很及时,大家沟通很直接。”来苏大一年多时间,他已经是“青年千人计划”学者和青年“973”首席科学家。

  和众多18新利体育 引进的专家谈感受,他们提到最多的都是“细节”。比如,“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8新利体育 材料与化工化学部教授吴涛说:“今天谈,明天就给答复。时效性其实最影响人的选择与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18新利体育 特聘教授杨立坚说:“学校提前把房子和子女就学为我考虑到了,这让我印象很深。”

  “细节展现的就是态度。”18新利体育 人事处处长姜建明认为:“让大家知道苏大对人才重视与否,就藏在细节中。待遇和事业基本上都能具体量化,但感情呢?就是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表达出来的。”姜建明说话时语速很快,这与其做事风格也很相像。一个上午,他基本上要点开邮箱几十次,确认是否有新邮件需要答复,数次登录千人计划网站论坛的苏大板块,查看有无问题需要解答。

包容的态度造就“重才”磁场

从小细节延伸到大方向,18新利体育 在事业和待遇方面的“大气”,则从另一角度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一件事至今让18新利体育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记忆犹新。2010年孙立宁到苏大时,考虑到要为学校减轻负担,提出只要500万元的启动经费,但校长朱秀林听后说,“500万怎么够,2000万吧,要做就做得像模像样”。“这样的信任其实就是一种更大的动力和压力。”孙立宁赞叹。

  18新利体育 对优秀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人一议”制,实行协议工资制和年薪制,在安家补贴和科研启动费等方面也因人而异制定标准,并主动给出在国内高校中具有竞争力的待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述汤,现在是苏大纳米科学技术学院的院长,2008年刚到苏大时,为了要建立一个真正干事的研究机构,他主动提出了“无时间限制、无指标规定、无框架局限”的“三无”要求,校长朱秀林当即答应。5年后,这个研究机构不但吸纳了28位具有海外背景的教授,还成为了江苏省的著名实验室和国家的试点学院。

  “无论是制度的灵活性,还是承诺的高兑现度、处理事情的高效率,你都能感受到这个学校的氛围是尊重人才、尊重科研,这样的气场当然会吸引同样‘真正做事’的人汇聚于此。”在陈新建教授看来,这就是吸引他来苏大的“气场”,而相似风格的人才的加入,会让这种“气场”成为一种磁石效应。

  “进来的都是真正做事的人,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这样的环境才能培养出既有国际视野又实在踏实的人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苏大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廖良生对此深有同感。

人才的汇聚助力转型升级

今年6月,在首份发布的《中国人才区域竞争力报告》的蓝皮书上,江苏在中国省域人才竞争力排名中居全国第二。

  以人才竞争力提升发展竞争力。发展竞争力的提升,对江苏的高校而言,并不局限于“人才强校”,还意味着如何把高校的科研为江苏的发展、江苏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引擎动力。

  江苏对苏州的区域标志性高端产业布局是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而苏大入选“2011计划”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达到“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等四种要素的融合。

  “学科建设就是要围绕着国家的、江苏的战略布局展开。以制造业为优势的江苏曾在机器人团队方面是弱项,我们发现以后,觉得江苏要科技强省、要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把机器人这个学科发展起来。”朱秀林告诉记者,这一切的落实,还是依靠“抓人才”实现的。

  为此,18新利体育 果断引进机器人领域的专家孙立宁教授,组建机器人研究实验室团队。短短几年,实验室就从海内外招聘了几十位年轻的科学家、博士,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研究。

  从“人才引进”孕育“学科建设”,由“学科建设”促成“科研创新”,然后再延伸到“产业力量的补给和区域发展需求的满足”。18新利体育 致力于的,正是这样一个线性链条,而人才正是启动这个良性循环的引擎。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