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c="/_upload/article/images/0e/70/3d70fc954c4cb10f716dd44b38d0/256b7803-8747-46a6-a9af-d97ae1179b6a.jpg"

沙漠里刚种下的树苗显得很脆弱

src="/_upload/article/images/0e/70/3d70fc954c4cb10f716dd44b38d0/f47840f7-5d76-4b83-a8f6-eb8637e58918.jpg"

沙漠绿洲

8月中旬,一向寂静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阿拉奔沙漠地区一片5万多亩的绿洲上,突然出现了一群远方的客人,他们是18新利体育 校友会和医学部的老师和学生。从遥远的江南一路颠簸来到这个地方,苏大师生们要来探访的不仅是眼前这满目葱翠的绿洲,更重要的是这片沙漠绿洲的缔造者——苏大77届校友郭试瑜和色登,而绿洲上满地摇曳的紫色沙葱花,似乎也因为客人的远道来访而越发在风中轻舞飞扬起来! 

    谁能想象,这片充满活力的神奇土地,在2006年前还只是一片荒芜的大沙漠,风起沙扬,步步紧逼牧民的家园。 

    医者仁心,海外赤子情系祖国生态 

    今年61岁的郭试瑜旅居日本20多年,曾任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退休前是昭和大学医学部副教授,毕业于苏州医学院,曾在苏医任教,并把家安在苏州。郭试瑜关注沙漠植树始于13年前。2000年前后,在共青团中央发起的面向全球华人劝募的“保护母亲河——黄河”的活动中,当时在日本昭和大学执教的郭试瑜参与了此次活动,也由此开始关注国内的沙漠绿化。而促成他与阿拉奔沙漠结缘的,则是他在苏州医学院的同班同学、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医院外科主任医师色登巴拉吉尔——一位因为深爱家乡、深爱草原而在毕业分配时把到苏医附一院报到的派遣证悄悄揣在口袋,回到家乡医院“违规”报到的蒙古汉子。凭着对同学的人品和能力的了解,郭试瑜与色登取得了联系。 

    色登告诉老同学,他的家乡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阿拉奔地区,在他小的时候水草丰美,美丽富饶,后来由于过度放牧和大量开采地下水等原因,渐渐地就荒漠化了,流沙滚滚,部分牧民已无法生存、迁走他乡。与这片地方紧邻的“乌梁素海”,被称为“内蒙的明珠”,是中国北方同纬度地区最大的内陆湖,也是天鹅等水鸟、候鸟的迁徙地,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湿地。如果沙化继续下去,就会威胁乌梁素海的生存。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在此植树固沙,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同学那一刻颇有点聊发少年狂的冲动。 

    老哥俩携手,8年坚持梦圆沙漠绿洲 

    事实证明,这种近乎改天换地的壮举,绝非能靠一时冲动而为之,坚持再坚持,是他们8年生态战歌的主旋律。 

    从医学教授转变成植树治沙专家并非易事。为了实现他们“保护自然,自然保护”的梦想,郭试瑜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沙漠植树资料,选择了沙柳、梭梭和沙棘等根深耐旱、不需要浇水施肥的树种,种这样的树既能改善环境又可避免使用宝贵的地下水资源,而且也有着很好的经济价值。沙棘的果实多种维生素含量极高,可作饮料;沙柳是上好的造纸原料;梭梭根下能寄生名贵中药肉苁蓉,希望几年以后林区能有经济效益,固沙植树实现滚动发展。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2006年春天,郭试瑜个人出资10万元人民币,色登则负责具体管理。20万株沙柳、梭梭和沙棘种下去的艰辛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几块随身带着的玉米饼和一壶白开水就是他们的午餐,一件汗渍斑斑的白汗衫翻到头上就作为午睡时烈日当空下的遮阳伞。种着种着,风沙袭来,不过是几分钟的时间,就把他们花了几天功夫种的树苗苗吹得露出了根,倒下了渺小的身子。种树的汉子在这一刻显得格外柔弱,风沙迷了眼,地表没有任何标示物,他们失去了方向感。在一阵阵的风沙中,老哥俩手牵着手,和雇来的牧民排成一个人墙,齐步并进,摸索着向心中那个并不确定方向的家挪去,直到手指触碰到了围栏,才放下心里的石头,沿着围栏跌跌爬爬地回到家。 

    困难没有吓倒老哥俩,信念是最强的动力,只有不放弃,才不会让后来人像自己一样只能在风沙中摸行。在他们的坚持下,大部分的小树成活。乘着初战告捷的东风,他们铺开了战场,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8年来,先后从当地牧民手里转承包5万亩沙漠,建立“神州学人荒漠生态示范园”,有20年的承包权。 

    郭试瑜共出资250万元,实现生态梦 

    为了实现心中的生态梦,郭试瑜先后共出资250万元,色登和很多支持郭试瑜的朋友也纷纷出资出力支持这个美丽的梦想。为了打造良性生物链,他们在林区挖了一个小人工湖,积蓄湖水为动物提供水源。昔日沉寂的沙漠如今生机盎然,480万株植物不仅使阿拉奔沙漠出现了绿洲,也成为许多名目繁多的昆虫、小蜥蜴、田鼠、野兔的乐园,鸟儿也飞来捕食虫子,猫头鹰和虫子的鸣叫成为和谐的小夜曲。为了给林地供肥和防止鼠害,他们还在林间种植有根瘤菌、能固氮的豆科牧草,放养灭鼠动物艾虎等,一个生态循环的绿洲已在阿拉奔沙漠出现雏形。这才是自己儿时嬉戏的草原啊,色登一次又一次对着老朋友感叹! 

    草长出来了,树长高了,怎么让草场持续发展?牧草如果不及时利用,会影响明年的生长。多次征求畜牧专家意见后,他们决定引进原产瑞士的西门塔尔牛。这种牛肉奶兼用,对饲料不讲究,在草地上只吃6公分以上的青草,不会破坏草根,比较适合当地的生存环境。根据专家科学测试,示范园里可以放养200多头牛。 

    如今,黄白相间的牛儿分散在绿洲四处,自在而悠闲地繁衍着、生活着,成为一道独特而动人的风景!而养牛的钱被用来再次投入沙漠绿化,实现了老哥俩“保护自然,自然保护”的梦想。很多牧民在建设绿洲中改善了生活。牧民乌力吉家一年就拿到了栽树工钱2万多元。达楞哈业尔一家用种树护林得到的3万元工资盖起了新砖房。 

    以苦为甜,小家之爱汇聚大爱情怀 

    牧民们有了自己的房子,但是郭试瑜在东京工作20多年,却还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身上的衣物都极为普通,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在苏州的一个老新村里。郭试瑜说,爱人一个人带大了两个孩子,还要照顾老人,他在东京不仅帮不上忙,还总是让她一次又一次地跑邮局汇款,确实不容易。如今的郭试瑜,虽然已经退休,但还在四五个学校兼课。日本同事知道他在荒漠植树,主动给他介绍兼职。 

    色登有着一手骨科医生的好活,退休前一直干到当地医院的副院长,声望颇高,退休后仍然被医院返聘。而色登的老婆孩子也经常被他叫到沙漠里一起植树种草,孩子们也有不理解,但是看着父亲执着的背影,看到父亲念叨起他儿时草原美景的那份表情时,孩子们也就经常陪着父亲一起行动了。 

    而这老哥俩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是共同的理想和经历,让他们一见面就有着说不完的话题。由于生态恢复,牧民们会悄悄赶一些羊儿到这里吃草,因而破坏刚刚恢复的还十分脆弱的生态。他们还会一起担忧这片绿洲的未来,承包期满了以后,他们年纪也大了,收回去的园子是否能得到牧民们的爱护?他们只是想让这片土地肥沃一些再肥沃一些,让生态系统恢复得好一些更好一些! 

    这样的想法也是此次苏大师生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目的,18新利体育 教育发展基金会此前特地发起了“18新利体育 绿色行动”特色捐赠项目,广泛动员海内外校友、在校师生为阿拉奔沙漠捐资出力,与两位优秀的校友共同实现起这片土地的生态梦。此次来这里还专门设立“18新利体育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今后将年年组织苏大学生来此开展沙漠绿化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自愿报名前往沙漠的医学部大学生面对前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艰辛和成就,看着两位可敬的前辈在沙漠路并肩而行的执着身影,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这次造访,让他们懂得了,什么才是医者仁心,什么才是大爱情怀! 

江南时报(2013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