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22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仅是教育部“985”工程大学的职责,也是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重点高校的使命。地方重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发展培养人才、开展18新利备用网站 、提供社会服务和决策咨询的职责。地方高校的发展壮大,既要获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又要赢得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注意满足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只有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目标,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地方高校才能在高等教育版图中争得优势地位,实现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18新利体育 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作为一所具有110年办学历史的地方名校,我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助推区域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在得到社会各界肯定的同时,也获取了丰富的社会资源,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汇聚创新人才,对接区域需求
    长三角地区因其良好的软硬件基础,一直是中国版图上最具创新活力的版块。不久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进一步明确了该地区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定位。区位优势成为18新利体育 事业突进的丰厚土壤,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以苏州的产业布局为参照,以“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构建为主要形式,结合学科特色,集中财力物力,从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学校长远发展蓄积人力资源。
    近3年来,我们共引进包括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各类人才450余名。其中,中科院李述汤院士领衔的“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成立仅两年,就汇聚了一大批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科研才俊,承担了973重点项目、863项目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40篇,使苏州成为国内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重镇,加快了苏州纳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进程。此外,我们还在新能源、微纳机器人技术、生物制造、遗传基因组学、高分子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面向国家和区域需求,整合人才资源。
    在传统优势学科方面,我们通过自身培养与选择引进相结合,重点建设纺织学、血液学、金融工程等创新平台。我校拥有全国乃至世界惟一的从养蚕、制丝、织造、印染、服装设计到时装表演的完整丝绸产业链学科群。全国纺织丝绸行业惟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丝绸工程实验室落户18新利体育 后,我们又着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张克勤教授,与地方企业多方位合作开展研发工作,为提升苏州传统丝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
    创新人才的集聚大大增强了学校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2009年,国际三大科技论文检索机构收录18新利体育 学者署名的科技论文首次突破1000篇,索引排名位列国内高校第26位。2010年,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6项,较2009年增长102.3%。其中,获资助总经费为6165万元,较2009年增长124.1%。获资助项目数和总经费均创历史新高。
    二、创新办学模式,服务地方建设
    近年来,我们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按照“保老、改特、创新”原则调整专业布局。与苏南地区的全国知名企业或境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了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商学院和传媒学院等一批校企共建学院,无缝对接产业市场,联合培养紧缺人才。我们以创新创业为主旨,强化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先后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成大学生实践基地360余个,在14家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在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动下,我校近年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2009年举行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夺得特等奖,总分位列全国第三。
    三、加快成果转化,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
    一是优化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我们采取“身份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灵活机制,发挥全校30余所部省市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鼓励广大教师、科研人员扎根全市各大行业企业,为企业进行全方位技术服务。
    二是依托学校科研成果,发展高新科技企业。目前依托学校科研成果建立的高新科技企业达25家,涉及新能源、环保技术、物联网、平板显示等领域,形成了以相关学科高端人才为支撑的高科技企业群,在视读防伪、辐射加工、眼镜模具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我校先后与苏州市政府、苏州工业园区、吴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校地全面合作框架下,进一步与苏州市有关部门共建了节能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按照“一园多区”模式,与苏州市沧浪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市平江区、吴江市合作共建了国家级“18新利体育 科技园”,目前入驻企业达80余家,在促进校内成果校外转化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四、参与决策咨询,引领文化建设
    我校人文学科始终紧随区域发展脉动,瞄准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课题,根据政府决策咨询的需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两年来,通过与政府机构共建有关人力资源、基层党建、廉政建设与行政效能、公共文明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为政府部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我们还主动融入苏州城市文化建设之中,为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吴地文化的传承创新及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推动和引领作用。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昆曲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园林文化研究室、苏州园林遗产保护研究所等机构,在吴文化的研究方面成绩斐然。
    在对接区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为自身的成长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赢得了更多的机遇。仅以2009年为例,我校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横向项目经费达到4090万元,比2008年增长了近一倍。参与科研、技术、咨询服务的专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的影响力。这说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助推区域转型发展,不失为地方重点大学在服务社会中发展自己、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作者:中共18新利体育 委员会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