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 吴天准研究员 7月10日学术报告通知

发布时间:2020-07-08访问量:935设置

报告人:吴天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

报告题目:基于仿生微流控芯片的数字化单分子诊断

报告时间:710日下午4:00(周五)

报告地点:909-G

  

报告摘要:

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需求对灵敏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借助微流控技术平台对细胞、核酸、蛋白等基本生物单元的研究发生了深刻的范式转换,从传统上观察这些基本单元的系综性、平均化响应,转向单细胞、单分子水平的分析和诊断。其中,数字化单分子计数技术将传统的基于溶液和系综、平均化的分子信号与参照模板的比对分析,转变为高通量离散信号(0 1,相对于某设定的检测阈值)的绝对计数和定量,是一种绝对定量的终极手段,其检测灵敏度相比传统的ELISAPCR检测可提高1000倍。

在数字化单分子系统中,其中关键技术之一是如何实现高通量,超快速的液滴、磁珠离散化阵列及高效率捕获,并构建与阵列芯片和反应试剂相匹配的高精度检测体系。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生表面迅速、高效捕获高通量磁珠或液滴阵列的单分子计数技术,充分运用仿生猪笼草口缘的宏观及微观流动特性,突破高通量磁珠的快速阵列化及捕获率的瓶颈。当前,该芯片无需任何泵///磁等外场控制,仅需要滴加一滴样本溶液掉落在芯片表面,在十几秒内即可捕获数万个磁珠(磁珠直径低至5μm),并可生成大规模微小磁珠阵列。此方法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基于通道微流控芯片存在的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居高,流道堵塞,封装一致性差的等不足,实现低成本、便操作的在数字单分子诊断系统中的应用。  

 

个人简介:

吴天准2002年及2004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士、硕士学位,2006-2009在东京大学机械系攻读博士学位,随后历任东京大学及大阪大学博士后、中山大学讲师。2013年作为副研究员加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任微纳系统与仿生医学研究中心创始主任。2016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博导。吴博士有逾18年的微纳材料、工艺及器件的多学科研发经验,研究兴趣包括生物微机电系统(BioMEMS)、微全分析系统(MicroTAS)、神经工程。截止2020年,他在Adv. Mater., J.Mater. Chem., Lab Chip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40余篇SCI论文及9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拥有逾40个发明专利及40余申请中专利。作为下一代人造视网膜广东省创新团队及深圳市孔雀团队的执行负责人,累计承担科研项目经费逾1亿人民币。入选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和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担任国际顶级会议IEEE MEMS的技术委员(2019-2020)、高级会员,中国医促会健康大数据及数字化医疗分会常委、微米纳米技术学会青年理事。  


联系人:刘坚

责任编辑:鹿鸣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