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戴宁教授 12月2日上午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3-11-28访问量:89设置

报告人:戴宁 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报告题目:红外探测---人类观察“黑暗”世界的天眼

报告时间:2023122日(星期六)10:30

报告地点:18新利体育 独墅湖校区909B厅会议室

 

报告摘要:红外光电子科学与技术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国民经济,科学技术,气象预报,环境保护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天文物理和生命起源研究。红外技术面向人眼不可见的“黑暗”红外光,探测的是低温目标的辐射。要实现高灵敏度的探测,成像和识别,性能优异的窄禁带半导体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窄禁带材料中载流子的热激发现象严重,掺杂性能很难控制。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器件性能下降,在长波红外波段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低温目标辐射的光子能量低、光子通量小,这就要求红外探测器必须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极低的暗电流。讲座从黑体辐射和红外探测、成像过程出发,阐述窄禁带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特性,器件对材料的要求,以及当前红外探测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个人简介:

 

戴宁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上海科技大学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深专家;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理事,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真空学会理事;上海市物理学会理事,上海市激光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太阳能学会理事,上海市有色金属学会半导体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和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终评获“优秀”);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4年入选“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部、基金委)、科学院、以及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太阳电池技术研究”(项目负责人),科技部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73)“基于纳米材料的太阳能光伏转换应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二五”(2012年)重大项目“长波红外焦平面器件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凝聚态低维结构材料与器件物理研究,涉及光伏电池、红外光电探测、热释电红外探测等领域,在Phys. Rev. Lett., Phys. Rev. B 等刊物发表论文240 多篇,获上海市2014年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联系人:马万里 教授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