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课程代码

TELE2140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授课对象

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1.0

  

32+4

主讲教师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组

修订日期

2021.8.31

指定教材

丁晓昌, 顾建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与科学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和新时代劳动价值观教育为目标,把劳动科学发展和劳动实践需求两个维度相结合,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解劳动内涵、体认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等多个维度出发,全面系统介绍劳动学科领域基本知识,旨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二)课程目标: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通过理论学习和专业劳动实践,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课程目标1通过对劳动理论的学习,系统掌握劳动内涵、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劳动安全生等劳动科学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塑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课程目标2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一定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感受劳动带来的收获乐趣,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挚情感。

课程目标3通过专业内容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活动,提倡自学拓展,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1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课程目标

对应课程内容

对应毕业要求的内涵观测点

课程目标1

劳动内涵与价值、劳动品质与精神、劳动安全与法规、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6-2

课程目标2

劳动实践

6-1

课程目标3

劳动实践

12-1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劳动内涵与价值

教学目标:理解劳动的内涵与价值,了解新时代的劳动新形态

教学重难点:理解劳动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内容:

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1.2 新时代的劳动新形态

1.3 体认劳动价值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劳动的本质”“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大学生在新时代应该怎样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二章 劳动品质与精神

教学目标:了解新时代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日后逐渐改正,不断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教学重难点:自我判断和自我反省,端正劳动态度,磨炼并坚定自身意志。

教学内容:

2.1 劳动品质

2.2 工匠精神

2.3 劳模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大学生需要树立怎样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大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三章 劳动安全与法规

教学目标:理解劳动安全,以及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掌握相关劳动法规和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教学重难点:劳动关系的建立,如何处理劳动争议

教学内容:

3.1 劳动安全

3.2 劳动关系与契约精神

3.3 劳动合同与劳动权益

3.4 劳动争议与处理方式

3.5 尊重与维护知识产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如何处理劳动争议”“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困难”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四章 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教学目标:了解职业劳动与职业分类,提升劳动素养,促进职业发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提升劳动素养

教学内容:

4.1 认识职业劳动

4.2 提高职业能力

4.3 劳动托起中国梦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

教学评价:思考有关“培养职业劳动素养的意义与途径”“劳动与民族复兴”“劳动与未来”等问题,并完成相关总结报告。

第五章 劳动实践

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劳动实践,使学生亲历实际的劳动现场和劳动过程,感悟劳动价值及劳动精神,积累职业经验,培养职业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劳动内涵,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神。

教学内容:每学年提交1份实践报告,前两个学年建议以志愿者活动、社区劳动等社会性劳动为主,后两个学年建议以专业劳动实践为主,如学科竞赛等。

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评价:收集劳动过程材料,思考劳动感悟,完成实践报告。

 

四、学时分配

2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表

章节

章节内容

学时分配

第一章

劳动内涵与价值

8学时

第二章

劳动品质与精神

8学时

第三章

劳动安全与法规

8学时

第四章

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8学时

第五章

劳动实践

4

五、教学进度

3 教学进度表

学年

周次

章节名称

授课时数

备注

1

13

劳动内涵与价值

8

 

1

 

劳动实践

1

 

2

13

劳动品质与精神

8

 

2

 

劳动实践

1

 

3

13

劳动安全与法规

8

 

3

 

劳动实践

1

 

4

13

提升职业劳动素养

8

 

4

 

劳动实践

1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丁晓昌, 顾建军.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21.

    2.赵鑫全,张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七、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劳动安全与法规等相关知识。

2.实践活动法: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日常活动或专业实践中,如志愿者活动、学科竞赛等。

      八、考核方式及评定方法

(一)考核方式

1.学生完成每学年规定的课堂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可参加当学年考核;完成全学程规定的课堂教学总时数和实践教学总时数可参加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

2.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过程性评价每学年进行,终结性评价在第8学期完成。

3.课程考核采用评语加百分制成绩的记录方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由学院课程任课老师根据学生课程修读情况写出评语并评定成绩。终结性评价的成绩为学生课程最终考核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并在成绩单上予以显示。

(二)评定方法

1.评定方法

第一学年成绩:20%,第二学年成绩:20%,第三学年成绩:30%,第四学年成绩:30%

2.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

4 课程目标的考核占比与达成度分析表

       考核占比

课程目标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总评达成度

课程目标1

40%

40%

40%

40%

课程目标x达成度={0.2×第一学年1成绩+0.2×第二学年目标x成绩+0.3×第三学年目标x成绩+0.3×第四学年目标x成绩}/目标x总分

课程目标2

60%

60%

0%

0%

课程目标3

0%

0%

60%

60%

(三)评分标准

课程

目标

评分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60

合格

不合格

A

B

C

D

F

课程

目标1

定义清晰,能准确的描述基础性质,并对劳动科学知识掌握完整;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定义清晰,但对劳动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不完全了解,能部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了解劳动学科领域的基本定义和性质,基本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定义和性质不清晰,并对劳动科学知识的表述完全不了解。

定义和性质不清晰,且未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课程

目标2

撰写规范,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撰写规范,内容基本完整;比较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撰写比较规范,内容比较完整;部分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报告撰写比较混乱,内容缺失;不能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关乎幸福人生的道理。

没有交报告;或者基本上是抄袭;或者内容太空泛,太简单。

课程

目标3

能将劳动教育恰当地融入专业实践中,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有心得体会、有创意,有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想法。

能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中,兴趣低,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有心得体会,但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想法较少。

对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理解有偏差,自己努力完成,没有抄袭。有心得体会,但没有创意和个人想法。

对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没有什么理解,没有抄袭。有一点心得体会。

没有交报告;或者基本上是抄袭;或者内容太空泛,太简单。

 


18新利体育 电子信息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7
苏州市十梓街1号(215006)    电话(传真): 0512-678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