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

负责人:路建美

联系人:鲍清,联系电话:0512-67060332,邮箱:baoqing@suda.edu.cn

 

一、流动站概述

        18新利体育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之一,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硕士点及二级学科博士点。

        本学科依托“中央支持地方·化工创新团队建设专项”、江苏省“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优势学科及江苏省“创新团队”支持,组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潜力很大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9人,一半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包括海外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人才10人以上。

        本学科近年来陆续建立了“中澳乳品未来技术联合研发中心”(中澳两国科技部共同支持)、“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学科团队充分发挥自主研发化工设备及工艺控制系统的特色,搭建了诸如单液滴干燥设备、单粒径喷雾干燥塔、体外仿生消化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平台,配置了包括国内首台“多模态非线性光学成像多光子显微镜”等一系列高端表征分析仪器,以实现对食品化工、材料化工、环境化工等科研领域中涉及到的化工过程进行实时微观成像,结合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及软件系统,建立了“化工设备设计、”“过程模拟仿真、”“产品性质性能表征”三位一体的科研平台。

        近三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级科研基金项目30余项,其中包括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0余项,市厅级项目10余项,研究经费超过2000万元。累计发表 SCI 论文600余篇,其中包括30余篇重要成果发表在AIChE J.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Energy & Environ. Sci.等化工相关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上,获授权知识产权100余项。

学科方向设置包括:

(1)材料化工:以研发高效吸附与催化材料为导向,结合化学理念与化工新技术,在纳米尺度实现对材料的孔道结构、孔径大小与梯度以及孔道界面功能的合理设计与精确调控,并实现多孔功能材料的高效规模化制备。

(2)食品化工:围绕多相、多组分的复杂食品体系,探索食品加工过程中,组分间相互作用、食品微结构与产品特性间的影响规律及调控机制,实现高标准的食品安全性及功能性。

(3)环境化工:针对化学工业产生的高浓度难降解污水,开发新型高效的处理技术,深入解析典型污染物的降解路径及机理,并结合数学建模与仿真优化处理工艺,实现达标排放。

(4)仿生化工:作为世界范围内化工学科领域的一个全新分支,主要包括(i)研究生物体系统中的化工原理与单元操作,利用化工过程原理理解和阐释生物体行为;(ii)模仿生物体系统的物理、化学及机械结构,设计构建高效的化工过程及设备,开发精细化工产品。

(5)化工系统工程:针对过程与产品集成复杂系统,开发多尺度数学模型与控制方法,定量揭示生产过程对产品结构动态变化的影响规律,以实现可持续性设计与生产的多重目标。

        本学科着眼于国际化工科技前沿,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凝练学科特色,依托科技人才聚集和研发平台优势,重点面向食品化工、环境化工、仿生化工、材料化工及化工系统工程领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及国际化建设与合作,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
 

二、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环境材料化工与工艺

合作导师:路建美、靳健、顾宏伟、程振平

 

研究方向(二):食品生物化工与颗粒技术

合作导师:陈晓东、肖杰、邓安平

 

研究方向(三):能源材料化工与工艺

合作导师:严锋、封心建、耿凤霞

 

研究方向(四):工业催化材料与技术

合作导师:姚英明、徐信、史达清、黄鹤

 

研究方向(五):化工产品工程与放大技术

合作导师:徐庆锋、潘勤敏、吴张雄、肖杰、徐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