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日,被誉为“最美苏州人”的描桥老人黄锦生去世,生前用双手为古桥描红。老人虽已离去,但是他的精神将代代相传。团队决定继承老人遗志,为苏州桥梁描红!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古桥描红团队带着对这份记忆的追寻,走访苏州多地,接触不同人群,听取多方看法,亲自体验。团队对古桥保护的现状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古桥保护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古桥描红的行为有了更切身的感受。
前景堪忧 吾辈任重道远
为了得到更专业讲解,一行人走访了苏州市规划展示馆、市文管局等专业机构。在相关人员不厌其烦的讲解下,团队了解到古桥对苏州人的生活习性、城市形成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然而现在对古桥保护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措施,只是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重视程度也远不及古建筑,导致其破坏严重。作为建筑专业的队员们突然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精神感人 奉献体现价值
作为“苏州古桥的记录者”,另一位老人王富春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热爱的苏州古桥。经过四处打听和找寻,团队终于和王老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王老告诉我们他年轻时造桥,年纪大了之后就走遍苏州各地对破损的桥进行修复和拍摄,这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苦,却自得其乐。王老还向团队介绍了已逝的描桥老人黄锦生。他们对古桥文化深沉的爱,和那份不辞辛劳的奉献感染了每个人,愉快的地交谈中夹杂着内心的感动和辛酸。
意识尚在 文化深入骨髓
为了了解普通大众对古桥的认识,团队在街道和社区展开了口头访问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除了一些外来人员对古桥没有什么认识,大部分民众还是很了解古桥文化以及它对苏州的意义。一些年长的人回忆起小时候在古桥边看戏的场景,眼中还闪出几许泪花。他们都很支持对古桥的保护,调查人员也得到了他们的耐心回答和鼓励。可见文化的力量已经深入人心。
尽管衣服已被雨水打湿,尽管秋风瑟瑟,团队仍激动于这费尽心思找到的小桥。粗粝的石面,陈旧的颜色,规则的拱形——一切都旧的那么有味道。两侧桥梁扶手下的桥名也早已褪去了原本张扬的红漆,独留不深不浅的凹痕寂寂寥寥几不可见,心情有些低落。队员们拿出红漆和毛笔进行古桥描红。一笔一划,小心翼翼,审慎地进行着手下的工作,有人撑伞,有人描红,有人拍照,有条不紊。来来往往的行人被团队的行为吸引,或驻足停留,或注视而过,这便是想要进行这样一个活动的初衷——不单单是为古桥描红,更多的是引起人们对于古桥保护的关注。
尽管凹凸的红漆透露了队员们的笔法,但看着原本暗淡的文字在笔下飞扬生姿,队员们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团队也呼吁大家加入到保护苏古桥的行动中来,通过这样无声的姿态为更多不为人知、或为人知的古桥发声,也希望借此将描桥老人的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18新利体育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简报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