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红色之旅 体验新农村建设
-----记我院研究生党支部赴常熟沙家浜、蒋巷村党日主题教育活动
为纪念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进一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于10月19日举行“感受红色之旅,体验新农村建设。”党日主题教育活动,全体党员在支部书记张国英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常熟沙家浜红色旅游景区和新农村的典范---蒋巷村进行教育学习。
上午8时许,我们来到沙家浜景区,走进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由叶飞同志题写的照壁: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以东直到上海地区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这段话深深阐述了沙家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沙家浜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当年新四军及地方抗日武装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下英勇抗击了日寇和敌伪反动势力,威震敌胆,建立了伟大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深刻诠释了军民鱼水情深,沙家浜也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新四军纪念广场两侧的影壁上,分别写着“芦荡火种”和“鱼水情深”。广场两侧矗立着18根石柱,象征当年新四军伤病员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此情此景不由让大家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内,透过大量的图片资料,党员同志们细读着当年陈毅、叶飞将军领导的江南抗日游击战争史,翻阅着三十六个伤病员在沙家浜人民群众的掩护下在茫茫芦苇荡里与敌人巧妙周旋、奋勇杀敌的传奇故事,一股对英雄豪气的无限敬仰之情在心中油然而生。在新四军纪念广场,全体党员同志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
图1 新四军纪念广场党旗展
随后,党员们参观了芦苇荡风景区。风吹芦苇,沙沙作响,仿佛向大家讲述着战火纷飞时代如歌如泣的故事,同时也向每一位同志展示着革命老区在新时期和谐发展的崭新风貌。我们来到“春来茶馆”,点一杯香茗,听一段沙家浜京戏,思绪被带了到阿庆嫂智斗刁德一的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苏南地区地处沿海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苏南农村的建设不仅富裕了当地农民,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广大干部群众从当地的区位特点出发,创新思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苏南模式”,蒋巷村就是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典范。
蒋巷村位于常熟东南,60年代时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的贫苦地方。但是,当地村民在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的带领下,艰苦奋斗,科学规划,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如今的蒋巷村已经成为“蒋巷工业园”、“村民蔬菜园”、“农民新家园”、“农业生态园”和“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等五大板块,成为“全国文明村”。
“天不能改,地一定能换”,“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这两句话给了大家深深的触动,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胆识。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四十年的坎坷艰难;四十年的含辛茹苦;四十年的默默奉献!正如常德胜书记所说:我的一生追求,就是要强村富民,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贾庆林高度赞扬他: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民。他可以称之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典范,我们学习的榜样,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共产党员的精神,看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共产党员崇高形象,看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领导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收获。
我们走在蒋巷村的田间地头,看着蒋巷村整齐的农民别墅园,欣赏着三星级标准的老年公寓,聆听着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的故事,心里感慨万千。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也在百忙中接见了研究生支部的全体党员,和大家交谈并合影留念。
图2 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与全体党员合影留念。
参观学习后,每位党员写了一份活动感想,并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大家通过多种形式向更多的同学宣传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感召更多的同学努力学习,认真务实搞科研,同时也纷纷表示,将结合各自专业特色,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张国英老师号召广大党员同志要学习常德盛书记“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和“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奉献精神,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做到科研、工作双突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永远保持党员先进性,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