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本原、本体、本人论坛暨设计大师对谈”在金螳螂建筑学院学术交流中心融会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汇集了三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分别是由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大师主讲的“本原设计”、同济大学李立副教授主讲的“回归本体的建筑创作”、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张应鹏博士主讲的“空间的公共性责任”。此次论坛由我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孙磊磊老师主持,郑州市组织部专业从事城市建设工作人员、校内外一百五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孟建民大师首先以人的“亚健康”类比到建筑的亚健康,通过列举“鸟巢”、“深圳文化中心图书馆”等例子,提出了为什么建筑会亚健康这一问题,接着从抨击如今中国许多建筑“只讲速度,不讲质量;只求表面,不讲内在”的普遍问题,引出做设计要“回归理性,回归本原,做本原设计”的独到理念。
孟建民大师认为做建筑设计时要做到“全方位思考、全过程统合、全专业协同”,而本原设计核心内容则应当包括:健康、效率和人文三大要素。建筑的“健康”要素,包括“心理、生理、物理”等方面。“健康”的理念在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人员密集且长时间停留的建筑类型中非常必要,在医疗建筑设计中更必不可少。孟大师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全过程设计理念,在注重经济性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各专业设计来创造优良空气质量、照明、声学的室内环境等来提高建筑对人的健康方面的影响,同时讲究健康要素配套,为使用建筑的人提供多元化的、丰富的健康和运动的功能。
孟大师以“合肥图书馆”为反例,“合肥政务中心”、“深圳市滨海医院”为正例指出建筑设计要注重“高效”。“高效”是评价建筑性能的重要因素,强调的是建造、使用和运行的全过程统合。孟大师长期从事医疗建筑、办公建筑、城市综合体以及口岸枢纽等大型复杂建筑项目的创作实践,积累了较多提高建筑效率的方式与经验,并牵头组建了医疗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地铁综合体研究中心等专项研究团队。针对新医疗建筑的设计特点,对“人车分流、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三大分流进行系统性研究,同时在“医院街”的基础上提出了“医疗城”的新概念。完成的二十余座大型医院都在运营效率上有很好反响。
接着,他以 “深圳市基督教堂”为反例,以“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为正例,指出还要关注建筑的“人文”要素,包括文化、精神、价值三大方面。孟大师在建筑创作中关注当地的历史、人文、气候、文脉等因素,同时充分运用和发挥现代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探索出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孟大师在安徽地域进行创作,提炼保留徽派建筑的围合空间与建筑语言,逐步形成了具有安徽地域性特点的创作风格。他所设计的文化建筑代表作有: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温州普明禅寺,深圳基督教堂,广东省委办公楼、北川抗震纪念园方案,中国园林博物馆方案等。
孟建民大师引用孟德斯鸠的话做结束语:“对一个人的不公,就是对所有人的威胁”,再次呼吁大家要“设计回归本原,建筑服务于人,做健康、高效、人文的建筑!”
随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立副教授通过安藤忠雄的书《连战连败》引出了他此次演讲的主题:“回归本体的建筑创作之再败再战”。他鼓励同学们做建筑就要像安藤忠雄一般再败再战、面向未来、自己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他向同学们详细地展示了自己所做的几个方案,比如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中国国家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湖南美术馆、无锡阖闾城遗址等,或成功或失败,但都通过对地域的详细认知和空间的高强度把握和理解,让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最后,张应鹏博士给同学们主讲“空间的公共性责任”。他以哲语“所有的理解都是个人的理解”开篇,层层诱导推进,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他通过列举“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新区阳山敬老院”、“浙江湖州梁希纪念馆”等案例,来强调文学、伦理、哲学在建筑中的重要性。他用诙谐幽默而又细腻的语言,以文学哲学为底蕴,聚焦了全场的目光。“对我来说,建筑功能就相当于小说故事,我做建筑就是用空间载体写语言小说”,“世界本不存在,你看到的样子,就是它的样子”,妙语连珠,引得掌声连连。
本次论坛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向三位设计大师提出自己的疑惑,三位设计大师也都做了详尽的解答。比如当问及张应鹏博士“设计者该如何解决与业主之间利益冲突等矛盾”时,张博士答到:“做设计先感动自己,再打动别人”,“我们可以将表象高高扛在肩上,但腋下私藏温暖”。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孙磊磊老师表达了对三位设计大师的感谢,至此,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此次论坛通过对建筑本原的追寻,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深的建筑世界的大门,不仅使师生拓宽了视野,也让同学们学会独立思考,将理性与感性结合,进行属于自己的建筑创作。
注:
孟建民,全国建筑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得主。中国工程院有效候选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着脱离建筑使用本原状况较为突出,过分偏重建筑的外观形式,过分强调玄虚理念与刻意追求主观风格,本末倒置甚至舍本求末等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孟建民经过近30年的创作实践与思考,不断探求,将其理论研究聚焦于“本源设计”重要方面来。本源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注重设计的基本问题。关注设计给人带来的使用结果,探寻建筑形成的根据及本原目标。
李立,1973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994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得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他在设计课教学中发展出以“剖面优先”为特点的旨在提高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设计课系列教案,曾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与最佳教学设计奖。他从2007年开始独立的建筑实践,在公共建筑设计尤其是博物馆建筑设计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曾获得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铜奖、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奖等重要奖项。
张应鹏,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分别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专业、东南大学建筑学专业与浙江大学西方哲学专业,这种非常特殊的学习经历不仅反映了张应鹏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同时更进一步反映了张应鹏理解与坚持的建筑艺术的人文价值倾向。
2000年博士毕业后,2002年1月成立苏州九城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并任总建筑师。从2002年至今,张应鹏始终坚持在建筑创作的第一线,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导,创作并完成了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多次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作品展一等奖、威海国际建筑展银奖 、全国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江苏省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苏州市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优秀设计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