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上午,第四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在18新利体育 炳麟图书馆学术交流报告厅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18新利体育 合办,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18新利体育 金螳螂建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18新利备用网站 中心、上海市建筑学会、教育部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中国名城》杂志社承办。来自国内外40多位知名学者、近200多名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地方部门代表和高校师生参加了论坛。
开幕式由18新利体育 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国凤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原文科处蒋宏处长、18新利体育 人文社科处于毓蓝处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健教授分别致开幕辞。我院院长吴永发教授代表学院对与会的领导、国内外学者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参会人员表达了欢迎和问候。学院副院长雷诚、茆汉成、副书记薛曦及规划专业师生近3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主旨报告
12月1日 上午
致辞结束,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教授主持了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第一场主旨报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冯奎教授主讲,他围绕“小城镇 再出发”话题,从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演化过程,分析当前小城镇发展的动能条件变化,并对小城镇的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应当进一步关注小城镇战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小城镇高效发展。
第二场主旨报告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教授带来。他围绕“掌上场所营造”主题,从万能视角建筑学、扁平化地标设计、QR Code建筑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演讲,并辅以多个相关案例的讲述,分享了个人的独特见解。他指出手机带给设计师全新的挑战,传统人的视角将转向万能视角,应当关注人的需求特征的变化,强化建筑的第五立面设计。
第三场主旨报告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许平教授就“火塘文明与聚落空间的现代之变”的主题作报告。以简单物的形式及文化内涵,引出其背后对社会发展的探索,接着讲述了家庭空间结构与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以一段视频引出了加强对乡愁古迹、人类未来发展思考的观点。
第四场主旨报告是由罗马第一大学L.V.Barbera教授主讲的“The Italian modern city:continuity and disruption towards historic towns”。他论述了意大利建筑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实验性建筑和城市干预,对历史城市中的新建筑、城市中心的扩展和历史遗产在文化辩论中的延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演讲,阐述了传承和创新对于建筑的重要意义。
最后一场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研究员、城镇空间文化与18新利备用网站 中心主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首席专家陆邵明教授带来。他围绕“乡愁记忆的嬗变与场所重构”展开演讲,从乡愁记忆的背景理论出发,讲述了乡愁记忆的实践探索,并论述了将碎片化复杂空间重构为新的场所和将乡愁记忆引入室内场地的重要策略。
五位名师大家带来了非常精彩的报告,见解独到深刻,发人深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参会人员反响热烈,受益良多。
分主题报告
12月1日 下午
1日下午,第四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分为4个分会场同步进行。4个分会场分别在我院学术交流中心融通厅、九州厅、一元厅和三才厅举办。
分会场一 记忆挖掘:小城镇特色内涵诠释
论坛分会场一的主题报告演讲嘉宾有杨贵庆教授、邓巍讲师、周国艳教授、姚亦峰教授、纪凤仪研究生、杨俭波副教授、刘依博士生,共同围绕“记忆挖掘——小城镇特色内涵诠释”展开精彩汇报。上半场的三场主题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城镇空间文化与18新利备用网站 中心主任陆邵明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邓巍从“区域史视野下的沁河流域古城镇”角度展开了讲演,分别从历史演化中的村镇与城市、作为区域单元的沁河流域、区域史视野下的沁河流域古城镇的演化机制三个方面详细解说了自己的见解。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贵庆教授围绕“文化定桩——浙江黄岩乡村振兴”展开分享。结合他多年地方实践总结出的“黄岩工作十法”,提出文化定桩的方法寻找村民文化认同点、修复或重建认同的文化传承点、结合当地风情习俗规划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礼堂来振兴乡村。
苏大万维规划设计院院长、城乡规划系系主任周国艳教授以“乡村规划中记忆传承的含义与价值要素”为题展开了讲演,主要从社会记忆的价值要素,社会记忆的传承,社会记忆的价值要素在乡村规划中如何体现等方面做出了讲解。
下半场的四场主题报告由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张健教授主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园林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姚亦峰教授围绕“江苏省地理景观及美丽乡村建构研究”展开了讲演,分别从多尺度地理空间的“美丽乡村”研究、建筑与地理视角的乡村景观评价、江苏省乡村景观的历史变迁详细三个部分介绍自己对乡村景观的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部的研究生纪凤仪以“从非表征到表征的转换”为题,从表征与非表征记忆空间的发掘方面展开了讲演,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先解说了表征与非表征记忆空间的概念,然后就如何营造运河记忆空间,表征与非表征记忆空间融合的可能性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城市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系主任,佛山岭南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俭波副教授的“城镇‘初地’的建构、衍化和嬗变”围绕城镇初地记忆的流变、想象与建构展开了讲演,以佛山初地塔坡为例,介绍了塔坡作为“佛山初地”的起源、发展与流变、想象与建构,来提出自己对城市初地记忆空间的见解。
南京大学博士生刘依以“非遗美学视野下的地方美感”为主题展开了讲演,以靖江地区口头传统为中心介绍了城镇二分的“地方性”,非遗美学研究的可能与必然,从不可见到可见:分享性,心(精)身(形)神(肉身),重建现场:“技中生艺,艺中延忆”多方面的见解。
分会场二 记忆保留:小城镇特色风貌保护维系
论坛分会场二上半场由来自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卢锋教授主持。
第一位报告人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宋建明教授,他在色彩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汇报内容也与之有关,题目是“色彩与城乡景观风貌特色塑造”,演讲通过色彩学的色域色度形成的调性与调式、与城乡景观风貌的关联性以及相关案例来理清彼此关系,为城乡景观风貌特色塑造寻求助力。
同济大学的邵甬教授就“历史城镇风貌导则研究和实践”展开演讲,她认为当传统规划手段在风貌管控和引导方面有局限性的情况下,风貌导则具有非常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她从受众、程序、内容方面对风貌导则进行阐述并将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希望能以此进一步推动历史城镇风貌的保护和延续。
上海交通大学的助理研究员陶聪围绕“城镇风貌评价方法探讨”展开演讲,从物质、非物资风貌要素和管理水平3个方面建构了城镇风貌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城镇风貌品质的评价方法。
上半场结束,上海交通大学的蒋宏教授作出评议,并与听众进行了交流互动。
下半场的四场报告由中国美术学院宋建明教授担任主持人。
重庆大学的卢峰教授围绕“经济空间与生活空间—传统城镇的风貌特色维系与传承”展开演讲,他指出了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城镇面临的问题并由此阐述了从经济、生活空间角度重新诠释传统城镇空间形态与风貌的特征与意义。
江南大学谢守红教授及其研究生围绕“旅游开发与传统村镇保护的国际经验与启示”展开演讲,论述了一些国外有关传统村镇开发与保护的成功经验及其为我国传统村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的有益思考与启示。
18新利体育 王雷教授围绕“关于人与自然共生的规划思考——基于日本乡村实证研究”展开演讲,从日本的乡村规划实践中探知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生刁嘉辉围绕“地域建筑记忆密码的传承与演变——以校舍建筑为例”展开演讲,试图探索一条有特色的地域建筑语言的传承路径,为留住乡愁记忆提供技术引导。
分会场三 记忆传承:小城镇特色风貌创新活化
论坛分会场三的主讲嘉宾有赵志庆教授、郭卫宏教授、高小康教授、许怀群总监、于金友副总裁、宋世明副主任和Anna副教授,约50多名学者和师生参与了会议研讨。
上半场三场报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志庆教授主持。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郭卫宏副主任,以东阳六石横塘村为例对“文化引领下的乡村活化探索”展开报告,在传统建筑与文化、传承与创新、未来的发展等方面做了精彩的演讲。
南京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高小康围绕“小城镇的记忆:活化与创新”主题,运用了生动具体的例子,深入地剖析了文化的具体表现、小城文化发展与生产等方面内容。
国际知名设计企业AECOM许怀群总监的演讲主题为“小镇的故事——新区的未来”,具体从南京江北新区三个小镇汤泉、程桥、龙袍品牌的营造与发展,在设计、文化记忆,自然记忆等方面做了具体的演讲。
下半场由南京大学高小康教授主持了四场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志庆教授演讲主题为“活化再生——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振兴之路”,教授以横道河子镇历史,文脉再生特色营造为例,强调了自然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国内知名企业山水文园集团于金友副总裁围绕“海盐古县•海塘浅析”的主题,从海盐概况、古镇记忆、钱塘江防潮体系、景观设计等方面做了精彩的讲述。
浙江省安吉县小城镇整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宋世明结合自身在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就“乡愁记忆在安吉县小城镇整治中的有机传承”,从实践和基层管理独特视角,围绕基层城镇建设与整治方面发表了独到见解。
罗马第一大学副教授Anna围绕“Old Cities New Archite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Rome: public spaces and new residences”的主题,她主要关注的是罗马的现代建筑如何传承历史和文化,结合设计实践做了精彩的演讲。
分会场四 水乡小城镇江苏实践专场
论坛分会场四围绕“水乡小城镇实践示范”,结合水乡地区特色城镇建设实践展开专题探讨,上半场由18新利体育 城乡规划系博士生导师汪德根教授主持。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赵毅副院长针对“苏南快速城镇化地区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分享精彩报告,报告基于对苏南地区乡村发展现状特征和问题的研判,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对于促进该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苏南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高速发展为例为大家讲解了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利与弊,并为解决此种现状提供了不同的路径,为全国其他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黄晓春副总规划师结合自身长期从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践,以“保护视角下的苏州历史名镇特色空间塑造和传承”为题展开精彩分享。他从创新传承保护的视角,对苏州名镇保护建设工作历程进行回顾,结合案例总结了苏州经验,在为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特色传承与塑造工作提供借鉴。
苏州市五维源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18新利体育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生导师唐剑以“产城一体三生融合之特色规划”为题,以“产业立小镇特色”为基本面进行阐述,以景德镇北6公里处的一个新型小镇为例,通过“策划+规划设计”将传统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做出“小”、“精”、“强”的特色,同时研究了如何将“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融合的风格。
下半场讲演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邵甬教授主持。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规划处长陈小卉女士带来“新型城乡关系下小城镇发展路径思考”精彩报告,她立足江苏省发展背景,解读了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新型城乡关系的内涵。并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江苏小城镇发展的差距,并结合了地域公共服务均等、产业发展活力等分析,进一步指出来优先发展重点镇和择优培育特色镇的城乡融合路径。
18新利体育 汪德根教授以后现代理念为研究视角,在“后现代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的解构和重构”报告中,选取苏州平江路和山塘街运用解构分析方法,挖掘了后现代背景下各种空间片段的内在联系和多元结构组合,由此建构体现后现代特征的历史街区的三大空间结构,进而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历史街区空间组织模式。
18新利体育 副教授刘志宏先生以“记忆乡愁——苏南乡土古村落特色风貌维系研究”为题,以苏南地区乡土古村落为例,通过对古村落的人、民居和自然构成要素,探析了古村落特色风貌维系和建设的现状问题。总结出“人·民居·自然”的总体保护策略和发展途径,得出了解决乡土古村落保全的策略,为苏南地区小城镇特色营造的创新与实践提供了思考。
论坛最后,各个分会场的报告人做出了精彩的报告,发表独到见解,在座教授、学者们对演讲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评议人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给参会师生带来了很大启发,受益匪浅,会议最终在严谨融洽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