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段丹洁)2018(第四届)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日前在江苏苏州召开,来自国内外近200位与会者就“记忆与嬗变——小城镇特色营造创新与实践”主题进行研讨。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回顾了我国小城镇40年的发展历程,认为当前小城镇发展的原有动能条件发生变化,小城镇增长旧动能已经减退,新动能还没有形成,剖析了小城镇潜在的文化、生态价值以及剩余劳动力优势,提出了小城镇再出发的若干机会。清华大学教授朱文一认为,当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平台将影响城镇的日常生活方式,从万能视角优先、扁平化地标设计和结合二维码的设计三个方面论述了数字时代下的场所营造理论、方法与案例,进而来嫁接城镇公共空间的记忆、现在与未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以日本精致的火塘现象为引子,探讨了家庭纪念性空间对于乡愁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认为我国当前的社会空间和家庭空间中纪念空间正逐渐消逝,要唤起对家庭精神空间的重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课题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18新利备用网站 中心主任陆邵明针对当下乡愁记忆丢失、弱化、异化、碎片化的现象,从江南园林醉白池的主体、客体及其记忆语义入手,运用场所叙事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揭示江南园林嬗变中基于文化乡愁记忆的场所表征特点、重构规律、历时与共时的耦合机制;并以于城客厅为实证探讨场所记忆重构的方法与路径。
记忆挖掘——小城镇特色内涵诠释
以浙江黄岩乡村振兴实践为例,同济大学教授杨贵庆认为,核心公共空间作为乡村聚落社会文化记忆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乡村聚落传统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穴位”;指出以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点穴”启动,可以成为当下我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尚意、纪凤仪提出,人们多注重保护被符号化的、表征的记忆空间,而忽视日常生活中未被符号化的、非表征的记忆;以大运河北京段为例,利用表征——非表征理论,探讨了两种记忆资源及其整合策略。18新利体育 教授周国艳从社会记忆的内涵与传承路径探讨了乡村规划中记忆传承的内容与价值要素。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姚亦锋谈认为需要立足地理多尺度空间架构乡村审美空间与其乡愁文化,探寻景观空间形态结构、格局演化进程与机理响应,进而构建审美空间,组合形成现实的美丽景观体系。
记忆保留——小城镇特色风貌保护维系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分析了城乡景观风貌特色塑造中“恐色症”的问题,认为其原因是对景观风貌背后存在的色彩学理依据及其实践方法的认识不足;应根据色彩学理论和城乡景观风貌的关联性,从而得体的释放色彩资源,维系与促进城乡景观风貌特色。同济大学教授邵甬提出风貌导则建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认为风貌导则是对传统控规的有效补充,可以有效促进公众参与,可以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引导,可以因地制宜地对风貌特色维系、保护引导、建设控制的内容不断细化;最后通过平遥古城和大理市喜洲两个案例介绍了历史城镇风貌导则编制中的经验。重庆大学教授卢峰从经济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角度,重新诠释传统城镇空间形态与风貌的特征与意义,并从日常生活、产业重构、社区更新等角度,逐步构建传统城镇空间新的发展契机、更新机制及相应的设计策略。江南大学教授谢守红针对传统村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借鉴国外有关的成功经验,包括保持传统文化的原真性,建立村镇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保持村镇旅游产品的活态化等,为我国传统村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18新利体育 教授王雷阐述了人类和自然的“共生”关系,并以日本的乡村规划实践为例,阐述了在乡村规划中和谐共生的原则、实现的途径以及实施效果。
记忆传承——小城镇特色风貌创新活化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郭卫宏以浙江东阳市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认为需要通过查阅民间史料、实地测绘调研、环境技术分析、类型分析等系列手段对文化要素进行分析和提炼,并通过完善服务设施、植入创新产业、重构社会治理等策略对文化要素进行活化,从而营造生态宜居、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美丽乡村。南京大学教授高小康通过对空间的构建、对二元性空间与集体记忆关系的提炼、对乡土空间的文化位移的方式梳理了小城镇的记忆;同时通过层层递进地方式揭示了记忆的活化与扭曲的本质,并探讨了小城镇记忆活化与产业资源化难题的解决策略。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志庆以黑龙江省横道河子镇保护规划为例,提出了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新科技相结合集成工作框架体系,包括从“基础调研”到“数据提取与处理”,再从“空间分析”到“保护规划编制”的全过程,由此实现小镇的发展振兴。
“水乡小城镇江苏实践”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规划处长陈小卉解读了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乡关系的内涵,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江苏小城镇发展的差距,并结合地域公共服务均等、产业发展活力、特色资源利用等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优先发展重点镇和择优培育特色镇的城乡融合路径。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赵毅基于对苏南地区乡村发展现状特征和问题的研判,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导向,提出价值认知、布局优化、产业振兴、生态宜居和乡村治理等乡村振兴方法和路径。18新利体育 副教授刘志宏以苏南地区乡土古村落为例,通过对古村落的人、民居和自然构成要素,对古村落特色风貌维系和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人·民居·自然”整体保护策略、发展途径和乡土古村落保全的策略。18新利体育 教授汪德根以苏州平江路和山塘街为例,介绍了如何运用解构分析方法,挖掘后现代背景下各类空间片段的内在联系和多元结构组合,并由此构建集文化、休闲和景观空间于一体的历史街区空间组织模式。
本届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18新利体育 联合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18新利体育 金螳螂建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18新利备用网站 中心、上海市建筑学会、教育部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中国名城》杂志社承办。论坛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课题组策划,为我国小城镇特色研究的国内学者提供跨越时空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构建中国小城镇特色、留住乡愁记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详情见网站链接:
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1812/t20181211_4791642.shtml?from=singlemessage